第4頁(第2/2 頁)
的思想&ot;代替了&ot;孔子思想&ot;,康熙詔書之後是小紅書而已。
土地佔有同樣的優勢:乾隆蔑視英國工業革命的產品和各國商人,毛主要依靠農民而不是工人,這都是因為幾乎全體人民都住在農村並以農業為生的緣故……
同樣是私下的爭鬥,爆發於突然之間,而事前表現出來的某些跡象只有在事後才能理解。
1971年9月,我們回到歐洲後,同大家一起獲悉毛的親密的信徒、小紅書的狂熱鼓吹者林彪元帥可能想逃往莫斯科,並在空中被擊斃。我們回想起中國的禮賓司司長在7月中建議我們為毛和周恩來,而不為林彪--儘管他是被指定的接班人--乾杯。馬戛爾尼及其夥伴回國幾年後,他們得知寵臣和珅成了一出類似的悲劇的亡故者。在中國,今天同往昔一樣,塔耳珀伊亞岩石在卡庇託山的裡面,而不是在周圍。
對外國人同樣的不信任。他們只能擾亂中國的秩序;他們的好奇心十分危險;應當對他們嚴密監視……同樣的集體反應:在悶熱的夏夜,中國人繼續夜宿在大街上……同樣的儉樸;同樣一碗米飯和燒白菜;同樣的筷子……穿著同樣的藍灰色棉布衣服……同樣好抽菸。
革命的暴力本身證明這些遺產具有多麼強的生命力。消滅的是每個中國人身上的&ot;反動的&ot;東西。如果說&ot;解放是用流血止住了動盪,那是因為傳統的包袱過於沉重:解放了的農民仍然在其被剝奪了財產的主人面前發顫。僅僅取消舊官僚體制的科舉、等級和特權是不夠的,黨的官僚體系自然而然就取而代之了。還應當粉碎敵對階級,羞辱知識分子,摧毀等級制度。中國就這樣翻來覆去地從過去的殺戮又恢復到過去的狀態。一些金色和紅色的標語牌重複著這個口號:&ot;古為今用!&ot;毛的壯舉就是賦予中國人這樣的感受:他們在廢除其遺產的同時仍然忠於它。英國人的看法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