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2/5 頁)
受火器訓練,而疏於常規的守城訓練,如此消長之下,反倒是大清軍隊佔了便宜,只要容他的八旗精甲攻城城頭,對付那些民壯組成的高陽軍還不是砍瓜切菜一般。
高陽城下風雲突變,大雨傾盆,向南百餘里的博野蠡縣一帶則是豔陽高照。李信帶著600騎兵狂飆至此均已精疲力竭,出了高陽李信與眾馬賊對地形極為生疏,陸九建議,大夥向西去太行山,被李信嚴詞拒絕。
“你我縱使不為大明朝廷,就能人心看韃子霍亂我中華?我李信有言在先,不願與我共擊韃子的,絕不阻攔,分發費用另謀高就。若願留下來,還望大家戮力同心!”
陸九訕笑:“十三哥說笑,十三哥到哪裡俺陸九就跟到哪裡!”
李信沒有原本“李信”的記憶,不清楚陸九因何如此無條件的追隨於他。但據陸九自己隻言片語,還是能尋得一絲痕跡,這陸九尚在年幼之時,父母親戚紛紛死於瘟疫,只好整日間遊蕩鄉里,若不是李信央求父母收留了他,恐怕早就成為塵土之下的一具白骨。
陸九感恩,當年聚眾盜搶成了響馬之後,亦是鞍前馬後,倒是忠義實足。
“教習,適才途徑蠡縣縣城,城頭飄的是韃子旗幟,依石頭之見,咱們應繼續向南,前邊不遠便是鐵燈盞巡檢司,巡檢司一般會存放些物資以備官府緝盜之用,咱們不如去那裡尋尋。”
張石頭是本地人,對高陽以及臨縣方圓百里都瞭如指掌。
一句話將李信由沉思中拉回現實,他看著眼前這面帶憨直的漢子,不過月餘時間,已經由一名閒漢成長為一名頗為合格的軍隊指揮者,不由一陣唏噓。
巡檢司在明清時期是縣級以下與裡甲制並行的職能部門,除設於關津之外,還在私開礦業之所、商賈輻輳之地、民族交錯等地方設定,管制人口流動,協理當地治安,更多時候是對衛所制難以幅及地域的補充。初時僅有治軍之權,後來逐漸又被賦予行政之權。
鐵燈盞巡檢司在蠡縣東南,位於保定、河間、真定三府交界之處,屬重要關津,無論南北或是東西都是必由之地。韃子既然佔了蠡縣,恐怕這個頗為重要的巡檢司也難以倖免。
但鐵燈盞畢竟不是縣城關隘,韃子即便將之攻下,能留多少人防守還在兩可之說。
李信將手下這600騎兵分為兩隊,一為左隊,由原本的馬賊組成,陸九人任隊長。另一則為右隊,由高陽軍老營骨幹組成,張石頭為隊長。現如今這兩人儼然都是他的得力下屬。尤其這張石頭,進步之快令人稱奇,但美中不足的是見地有餘而變通不足。比如這鐵燈盞該如何去,便與陸九兩人爭的面紅耳赤。
他認為鐵燈盞如有韃子百人以上把守,便應當放棄此地,再往別處去尋物資,萬一驚動韃子大軍來追剿就會得不償失。
氣的陸九直罵張石頭是沒膽鬼。
李信揮手示意兩人安靜,將自己的計劃與打算說與他們聽。
“咱們不去高陽城斷不是為了逃避清軍打擊而四處逃竄,昨夜燒了清軍上萬擔軍糧,高陽城外的清軍很快就會斷糧。多爾袞吃了如此大的虧自然不會灰溜溜的撤走,必然會從別處調集軍糧,重整大軍,不計代價的強攻高陽。如此一來高陽的境地可謂九死一生。所以,咱們應在外圍打擊清軍,以減輕高陽守軍的壓力。”
陸九一攤手:“咱們只有600人,還是東拼西湊成的,如何對抗韃子精銳大軍?”說到此處他突然頓住,眼睛驟然一亮。“難道是偷襲韃子糧道?”
李信讚道:“正是,韃子不會將這600人放在眼裡,咱們便可趁著他們輕敵的心理,將這直隸韃子軍攪個天翻地覆。”
突然,一陣吵嚷之聲,打斷了三個人的思路。
“我要見你們頭領,你們逃出來我孔有德也是有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