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頁(第2/2 頁)
,歐洲各被佔領國的資源為德國軍事工業的較快發展提供了保障。1943年1月開始實行的所有這些措施,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同前一年相比,希特勒德國生產的坦克、火炮、迫擊炮增加了1倍多,作戰飛機增加了07倍。由於在西方沒有開闢第二戰場,法西斯德國政府能夠將大量工業資源以及重新動員的人員用來加強東線。到1943年夏季,它不但補充了遭受的損失,而且為作戰部隊裝備了更加完善的新式技術裝備。
1943年,敵人將其武裝力量的總數擴充到1,030萬人,接近於1942年夏季敵軍總數的最高水平。儘管在史達林格勒地區遭受失敗後希特勒於1943年2月土日在最高統帥部會議上不得不表示:&ldo;利用進攻來結束東方戰爭的可能性不復存在&rdo;(《&ldo;絕密!僅供統帥部閱&rdo;法西斯德國反蘇戰爭中的戰略。檔案扣資料》(下稱《絕密……》)莫斯科,1967年,俄文版,第458頁,),但是覆滅的必然性仍然驅使著他進行新的冒險。
德軍的主要兵力照舊集中在蘇德戰場。1943年夏秋戰局開始前,這裡駐有198個德軍師,還有德國僕從國的38個師和12個旅。
為了實施代號為&ldo;堡壘&rdo;的大型進攻戰役,德軍選擇了庫爾斯克方向。德國統帥部認為,向西遠遠伸出的我國的庫爾斯克突出部,為合圍並爾後消滅駐守突出部的蘇軍中央方面軍和沃羅涅日方面軍部隊創造了條件。此後,打算對西南方面軍後方實施突擊,即實施代號為&ldo;豹&rdo;的戰役。希特勒在庫爾斯克附近集結了50個最有戰鬥力的師,其中包括16個坦克師和摩托化師。他對&ldo;虎&rdo;式和&ldo;豹&rdo;式坦克、&ldo;費迪南德&rdo;式白行火炮、&ldo;海因克爾129&rdo;式和&ldo;福克‐烏爾夫190a&rdo;式飛機寄予了很大的希望。據西德歷史學家岑特納證實,庫爾斯克方向上集中了&ldo;德國和被動員的歐洲工業所能做到的一切&rdo;。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