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頁(第1/2 頁)
山中清淨無憂,山外大劫運轉。這一日,漓池講道結束後,猴群與山野小妖們再拜後紛紛散去。
坐在最後方的金六山緩緩站起,他深吸一口氣,身上帶著躊躇已久之後的堅定,卻發現神明仍坐在廊下,像是早已知曉,在等待著什麼似的。
「上神。」金六山上前彎腰下拜。
大劫運轉不休,靈機愈發混亂,無論是修行還是施展法術,如今都遠比往日要艱難許多,更何況,還有越來越多針對修行者的劫難出現,無聲無息地就將人捲入其中。
便如那些為了爭奪淮水君府中庫藏而聚集的修士們,大劫起後,此類事情在天地間發生得愈發頻繁,無數人因為爭奪而起了貪嗔心,心陷痴中而不自知,一翻爭鬥之後,好處未必得到了多少,卻有許多人丟下了性命,如淮水君府之事後全身而退的修士們,已經可以稱得上是幸運了,他們雖然未有所得,但至少沒有在蜃妖口中丟了性命。
那些人難道是看不到這些爭鬥的險處嗎?其中自然有已經完全被貪慾矇蔽了的修士,但也不是所有修士都如此,他們只是在大劫之中,陷入了不得不面對的緊迫與焦慮。
自身所修之道尚未明晰,然而天地間靈機已亂,該如何繼續體悟天地之道?術法難以像過去一般發揮作用,但大劫之中,所需要做的、小心的事情卻越來越多了,該如何適應突然衰弱的力量並保全自身?
一念踏錯,便又衍一念,念念不停,最終被催逼得身入劫中,以為自己是在為解決自身劫難而冒險,卻已在劫中越纏越深而不自知。
金六山也是如此,他在山下時,雜念紛起,攪擾不休。
他是積年大妖,沒有傳承,全靠自己,為求神庭正法,開始庇護了這附近的村落們。
移山大王同樣是有心氣的大妖,他想走神道,便不欲做那種流離小神,又生性喜安穩,故而想成為一地之神。地神之路必然會比小神的道路要艱難,便如望月,六百年前,她還只是一個尚未化形的兔妖,如今卻已經得到神庭印記,凝聚神位。而移山大王已經庇護了這附近的村落千餘年,仍然未能證得一地之神。
金六山作為修行有成的大妖,他的壽命還有很長,也耐性充足,本是不在意再在此路上繼續打磨的,但是現在,大劫降臨了。
他還未能證得地神之位,難以像水固地神一般利用地脈之力,香火對他的幫助也很有限,但他在靈機混亂施術愈加艱難的現在,卻還要分出力量來庇護他人。此消彼長之下,難免吃力。
金六山想到過解決的法子,他既然如今已經無力看顧那些信仰祭祀他的信眾,那便將他們託付給有能力看顧他們的神明,他既然自己已經對前路迷茫焦躁,那便尋一位指引他的前輩,他願意受其驅使,並不吝於付出,而在他近前的大青山餘脈之中,就有這樣一位神明。
然而神明拒絕了他。
金六山已經沒有什麼更好的法子了,他一時為解決眼下的困境想到偏狹的路子上,一時又覺得如此行事終有不妥。然而當人想到錯處時,總有一萬個理由告訴自己這是有必要的。
他在來到山上時,山中的清幽寧靜會將他從那偏狹的思路中拉回來些許,可當他回到山下,所有問題又會重新赤裸裸地展現在他面前。
靈機混亂難以修行,便無法突破,力微而難成事,可他難道要棄那些信仰他祭拜他了千餘年的村落們於不顧嗎?還是像其他修士那樣,開始去尋找、爭奪一些外力的幫助?
他已經快牽扯不住了。
山風靜掃,木柱剝新色,石階上有苔痕,神明一直坐在廊下靜靜等待,目光沉靜地落到金六山身上,身著青衣的健朗男子上前躬身下拜,像一個疲憊又迷茫信徒。
「我想求一個指點。」金六山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