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如此明目張膽(第1/3 頁)
第12章 如此明目張膽()
「這是地道的小梢張弓,比樺弓強的多,路老兄也是老行伍了,曉得這弓的好處。」穆大年象善於經營小販誇獎自己的貨物一樣不住唸叨手中長弓的優點:「你瞅瞅這弓簫和耳子,還有這弓淵,兩吊錢哪裡買去?」
穆大年,潮河千戶所的倉大使,雖然擔著個武官的名頭,其實勉強算是九品的官職,其職務相當於連級倉庫管理員。
衛所制本是洪武帝創出,目的就是既節省國家錢糧又可維持龐大軍隊數量,早已是大明朝的基本軍事制度,在明初也確實顯現出巨大的優勢。
大明朝走到今天這步田地,衛所制度早就名存實亡。
朝廷府庫裡都能跑老鼠了,崇禎皇帝和周皇后都拿不出錢為兒子辦婚事,就更無力扶助各個衛所了。
各衛所為了籌集錢糧,也拿出了他們看家的本事——刮地皮。
明軍,尤其是北方的明軍,刮地皮的本事堪稱一絕:巧立名目、敲詐勒索,無所不用其極。
每年春秋兩次「借糧」就是最常用的手段。
說是「借糧」,就從來沒有見過這些丘八們還過,何況各衛所的把總千戶大人根本就沒有想過要還。
官軍的老爺來借糧,哪個敢不借?
這幾年天災人禍,老百姓窮的都穿不起褲子,匪搶兵奪的這麼一折騰,少不得要鬧出許多流血的事情。
可這裡算是京城的屏障,朝廷裡的老爺們還指望這些丘八來抵擋韃子的搶掠,所以對衛所強行借糧的事情也就睜一眼閉一眼。
對於老百姓來說,蒙八旗的土匪和大明官軍基本沒有什麼區別。
所以每到秋後,老百姓都會把收穫的糧食藏起來:其一是防範北邊的蒙八旗來搶,其二就是防備官軍來「借」。
這幾年天候不好,地裡也收不了幾粒米,兵痞們又「不辭辛苦」的把地皮刮的天高三尺,實在沒有油水可撈。可是當兵也要吃飯,於是這些國之柱石又拿出另一個看家本事:私賣軍械。
這些當兵的大爺們打仗不行,賣起軍械來卻一個賽一個的都是好手,聽說刀把村的路丙寅有錢了,就把武備庫的軍械倒騰出來賣。
雖然現在私下買賣軍械已經是半公開,可素來謹慎的老路還是把李四叫了來:「穆大人,刀把村的鄉親們都聽我這位兄弟的,五十張小梢張弓可是大事情,我做不了主……」
穆大年立刻把眼光轉向李四。
九品冠上的青絲網已磨損成一綹一綹的馬尾巴,用根槐木棍斜斜的穿著。綬用的花錦早看不出原本的顏色,和抹布也沒有多大區別……
看這位活像叫花子的大明邊防軍頭目象街頭小販一樣賣力推銷手中的武器,李四不知道是好笑還是可恨。
戶村隊手中的獵弓無論射程還是精度都糟糕的一塌糊塗,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個擺設,沒有多大的實戰意義,要是能換上大明制式戰弓,戰鬥力將有很大提升。
戰弓確實是自己急需的,不過還是希望能把價錢壓一壓:「兩吊錢,委實貴了些……」
穆大年滿眼都是求售神色,唯恐手中的戰弓換不到銅錢,急吼吼的自己壓價:「價錢咱們可以慢慢商量,一準兒的叫大夥都歡喜……」
就是有最好的工匠和原材料,打造一張這樣的戰弓也要耗費不少時日,更別提弓成之後煙燻油浸等繁瑣工序,卻被這些人象爛磚碎瓦一樣賤賣了。
經過一番討價還價,很快商量好一個雙方都滿意的價格,約定好交易時間,只等穆大年帶人偷偷鼓搗出足夠數量的貨物就錢貨兩清。
「李四兄弟是個識貨的好主顧,還給的價格也公道。年前所裡的弟兄們又能吃上飽飯了……」很快就要有一筆銀錢進帳的穆大年心情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