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與溝通(第1/4 頁)
作為華夏知名高考大省,晚自習是所有高中學生逃不掉的噩夢。
臨近中秋,儘管夏末的餘熱仍然荼毒著大地,初秋的晚風卻為夜晚送來一絲涼意。
神明的身份讓於芷已經很久沒有感受過炎熱與寒冷。撲面而來的涼意讓她很是新奇地轉了幾圈,成功被如今堪稱“羸弱”的身體連累,打了好幾個噴嚏才消停。
於芷攏了攏身上的校服外套,從教學樓向校門走去。
新修的學校很大,被學生們戲謔為“皇家園林”,此刻卻不顯得空蕩。
成百上千個學生們匯成一條長長的溪流,雜而不亂地向門外移動。家長們手背在身後,踮著腳拼命伸長了脖子向門內探去,生怕自家孩子會錯過自己的注視。
於芷在人群中一眼便認出了自家母親陶小春。
一晃五百年不見,再重逢時卻沒有任何陌生感,彷彿從靈魂便糾纏在一起,無視時間與空間的跨度,那樣密不可分,觸動人心。
只是比起記憶中那個永遠喜歡板著臉,一邊溫柔地對待自己,一邊又刻薄著絮叨的女人,她似乎看上去老了一些。
恍惚記得幾個月前她才新染了頭髮,託著大波浪美美地照了好久的鏡子,可第二天便又重新紮成了最方便的髮髻——為了幹活更方便些。
“早知道就不浪費這個錢了。”
之後,這句話便成了她一個月內的口頭禪。
可如今,深褐色的頭髮上卻已泛著點點銀絲。
相比起班上其他學生,於芷家並不算富裕,甚至可以用“困難”一詞來形容。
很久以前,父親創業失敗,一家人背上了繁重的債務。天有不測風雲,沒過多久,母親失去了穩定的工作,不得不為了生計奔走。
他們搬去了老城區,不再有餘力豐富精神需求,甚至連最基本的,家人之間的感情也沒有精力去認真維護。
精打細算,工作,疲憊與爭吵,成了她初中之後的全部。
現在想想,那時候的她的確很不懂事。將一切問題的根源全部放在了“金錢”二字,天真的以為只要自己努力賺錢,負擔起畫室和大學的開支,一切就會變好。
直到很久以後,她和林淵在帕爾納基重逢,成為對方的半個師父,看著他在自己的保護下,從青澀的少年逐漸成長,並在有一天突然告訴自己:他要去遠方冒險。
“我不能一輩子在你的庇護下生活。我的父母也曾像你這樣,可我總有一天要離開的。我想去看看這個世界,我想知道,在沒有任何人的幫助下,我——僅僅靠我自己,究竟能走多遠,究竟能做些什麼。”
“我會回來的。”離開時,他笑著對自己說:“我是你神殿的騎士,如今是,未來也永遠是。等我變得再強大些,到時候”
林淵的話被風吹散,並沒有飄入她的耳中。但那一刻,於芷的心卻神奇地與遠在地球的父母產生了共鳴。
她忽然明白了,她的父母為何一而再再而三阻止她選擇藝術這條道路。
正如同她對林淵遠行的擔憂——他們都在恐懼著無法看見的未來。
她的父母從未接觸過繪畫,不明白它的前景如何,卻知曉想要走好這條路,需要耗費多少汗水。
可即便如此,在名為“天賦”的大山面前,日復一日的努力似乎一文不值。
她的父母便是如此,以為學著那些下海經商的人,便同樣能夠靠著時代紅利發家致富,最終虧得體無完膚。
他們看清了自己的平凡,也希望她能看清自己的平凡,不要繼續懷揣對未來的夢想,卻走得踉踉蹌蹌,摔得頭破血流。
經商尚且可以靠著風口起飛,可藝術又該如何?
像個普通學生一樣學習,高考,再然後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