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1章 巡城監天降(第2/2 頁)
厚質絲綢。
小半圓穹頂有四根交叉竹板用扁繩子與絲綢附加層固定在了一起,四根竹板在圓心處寬度是原來的二倍以上,被兩塊鐵板從內外用一大銅釘錨固,竹板可以旋轉折疊。
編繩子是圓臺的八根編繩延伸上來的,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是四根編繩而不是八根;四周有一個直徑一仗五尺的圓竹箍與竹板相連,還有八根斜撐,與圓臺的八根繩子連線。
這就是近代才出現的熱氣球,因為沒有橡膠材料,才用厚質絲綢和竹板代替,沒有真正的熱氣球輕便,乘坐的人也減少幾個。
每個藤筐內坐著五個人,手裡拿著兵器和弩箭,箭桿上綁著火藥竹管和引線;中間放者一個酥油罐和幾個桐油罐,四角還各放一袋硫磺粉。
其實諸葛亮與黃月英曾經做過類似的可以飛上天的燈籠,荊州的人叫它“孔明燈”,現在仍在流傳,也叫“天燈”,後來的熱氣球有可能就是“孔明燈”的後續開發。
童遠描畫出了改進後的熱氣球輪廓圖,詳細寫了說明。並且建議用哪些材料製作。派四海商幫的人交給了巡城監,還讓轄區手下盡力幫助諸葛亮、黃月英籌備材料和加工人員。
材料是童遠早就安排荊州協助弘農郡,打造大型孔明燈。由南陽郡長史馬良,調集物資支援,左延年、羅偉、鮑出等全力合作。曹衝、曹顯、許褚等也出力不少。
諸葛亮、黃月英看到童遠送來的素描圖,夫妻二人廢寢忘食研究了十天,把每個細節都進行考證,並且先用實物做了個小型可以坐人的“孔明燈”,按照童遠的說法點燃、升空、前進、降落,終於造成了。
然後開始製作大型“孔明燈”樣品,其中難度是小型“孔明燈”製作無法相比的,儘管材料加大了不少,還是發現許多不足。
對於絲綢對接後針眼漏氣的處理,還有附加層的增設,繩索的固定與捆綁,隨著點火升空頂蓋絲綢變成半圓,竹板彎曲太大容易折斷,黃月英把頂蓋的半圓改成了劣弧。如此竹板就不易折斷,當然她並不知道名稱。
這就是實戰版的“孔明燈”,實際是熱氣球。
:。: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