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曹純激動到熱淚盈眶!(第1/3 頁)
“還真是此地。”
于禁面容精瘦,但雙眸精悍,頗具威儀,只是個頭不高,不算是令人生畏的體型。
此時在地圖上一觀,當即點了點頭。
“方才,孟譽先生所言,便是封丘與匡亭一帶,此兩地山道較為寬闊,且易於屯兵,而封丘更是有平原較多,袁術應當會將兵馬囤積於此。”
“既是兵馬囤積,那麼輜重也該是在這裡。”
“我們只消在匡亭設軍,可以逸待勞,迎頭痛擊也。”
不少將軍當即得出了結論,氣氛更佳,故而變得躍躍欲試,一戰成名,幾乎就在今日。
一旦擊潰袁術之兵,不光可以揚名立功,意義也極為重大,現兗州境內不過半數在主公之手,此戰之後,全境豈有不從。
那些內鬥的流言蜚語,也就不戰自破了。
名流之士多清高,以出身與品性等,攻擊主公多日,以名士邊讓為首之流,常常教唆民眾於此,令境內民心不寧。
但主公常說。
把一切的成王敗寇都留在戰場之上,像個男人一樣承擔,無關戰場之外。
此戰,就是正名之時,我們平定了百萬青徐還不可為兗州之主,擊退來犯之敵總該夠了吧。
能平叛,能守土,方才讓百姓得固安歸附。
以此屯田之政,壯我境內之實,可讓一切流言蜚語戛然而止!名流訴說千百遍都無用,能讓百姓吃得飽飯,過得暖冬的,就是好州牧!
曹操當即站起身來,虛著眼看向左手的末位席,遠遠可見郭誼正在躬身拱手,泰然自若。
心中頗為懷疑。
他甚至向前走出去了幾步,等待四周都寂靜下來時,已經快到郭誼面前。
正要發問,一側響起了荀彧的聲音,淡淡的道:“諸位,既已得知其進軍之道路,仍需估算其兵馬多少,糧草之濟,兵士強弱,方才是知己知彼。”
這話,打斷了曹操的思緒,回頭冷靜了下來,點頭道:“文若說得不錯,當打還是不打?此為孤注一擲也。”
“我不妨告知諸位,袁術大軍估算有兩萬精兵,五萬跟從。”
“而先鋒軍,我估計與志才所言相差無幾,應當有三萬左右,而我在匡亭能設之兵,不過一萬人。”
“但精騎,卻有兩千!”
“另外,有虎豹騎一千。”
“若是不打,久守於兗州境內,可依靠青州兵七萬人,加上子弟兵數萬與袁術開戰,將會是一場死戰。”
曹操最後這番話明顯語氣低落了些許。
他十分明白,那些青州兵雖然誠心歸降,但是他們天性就是狡猾多變,求活圖存之人,而自己領青州兵不到半年。
談何忠誠可言?
即便是有軍屯之策可以安置他們,但是第一年都沒過,這些人還沒有嚐到此政的甜頭,也不會賣命。
可以預見,打著打著可能就跟著去了。
“諸位,我在此,想問問你們的看法,打,還是守!?”
擲地有聲的話落下,卻讓諸將都犯了難。
他們一不能猜測曹操心思,不知他是否願賭,二不知何人領兵,可做到數千精騎破三萬。
那畢竟是三萬先鋒軍。
哪怕是最羸弱的民兵,人數也足以讓幾千騎疲累,更何況是袁術的親兵,定然也有不少精良的甲冑、刀劍。
難。
現在日子好不容易穩固,等著明年一收成,便可得大量的糧食儲備,眼看就要不必這般刀尖舔血。
所有將軍竊竊私語,但心中都有顧慮,不便在堂上明言,所以都是一副心中戚然之相,踟躕不前。
此刻,曹操與荀彧對視了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