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部分(第3/5 頁)
政權,被劉邦鎮壓。(10)彭越:參見16·13注(3)。
(11)孝景:漢景帝劉啟。參見9·12注(9)。
(12)吳、楚:漢初分封的兩個同姓諸侯王國。吳、楚興兵:西漢景帝時吳、楚等七國的叛亂。漢初,皇帝的親屬被分封到各地為諸侯王,其中,吳、楚、齊三國的封地最大,“跨州兼郡,連城數十”。諸侯王在封地內徵收租賦,煮鹽鑄錢,成為中央政權的威脅。文、景兩代,採用賈誼、晁錯建議,逐步縮減王國封地。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吳王劉濞和楚、趙、膠東、膠西、濟南、淄川等七國,以“誅晁錯,清君側”為名,發動叛亂。漢朝中央派周亞夫為太尉,在三個月內即擊平吳、楚,其他五國也先後平定,諸王都被殺或自殺。
(13)晁錯:參見39·8注(8)。
(14)匈奴時擾:漢初,匈奴勢盛,不斷南下攻擾漢地,漢朝基本上採取防禦政策。武帝時,對匈奴轉取攻勢,多次進軍漠北,使其受到很大打擊,勢漸衰。
(15)正朔:參見57·6注(4)。
【譯文】
黃帝時在涿鹿山發生了戰爭,堯時在丹水流域動用了軍隊,舜時派兵征服有苗,夏啟時有扈氏發生叛亂,殷高宗討伐鬼方,三年才戰勝它,周成王時管叔、蔡叔發動叛亂,周公為平叛而東征。前代都發生了這類事情,漢朝沒有聽說有這類事情發生。漢高祖時,陳狶反漢,彭越謀反,是因為漢朝統治剛剛安定下來。漢景帝時,吳、楚等國起兵叛亂,是因為怨恨晁錯。過去匈奴經常侵擾漢朝,不奉行漢朝曆法,對自古以來邊遠荒僻的地區,君王建立功業不使用武力,現在全都歸順了漢朝,向漢朝貢獻牛馬。這就是因為漢朝的威力盛大,沒有誰敢來侵犯。
【原文】
58·3紂為至惡,天下叛之。武王舉兵,皆願就戰,八百諸侯(1),不期俱至。項羽惡微(2),號而用兵,與高祖俱起,威力輕重,未有所定,則項羽力勁。折鐵難於摧木。高祖誅項羽,折鐵;武王伐紂,摧木。然則漢力勝周多矣。
【註釋】
(1)八百諸侯:泛指跟從周武王伐商的各國諸侯,並非確數,只言其多。
(2)項羽:參見6·2注(4)。
【譯文】
殷紂王罪大惡極,天下人都背叛了他。武王起兵討伐他,各諸侯國都自願參戰,八百諸侯事先並沒有約定就全都來了。項羽的罪惡比紂輕微些,號稱善於用兵打仗,與漢高祖同時起兵,當時群雄聲威的大小力量的強弱,還沒有定局,而項羽的勢力要稍強些。折鐵比斷木困難。漢高祖消滅項羽,好比折鐵;周武王討伐紂王,好比斷木。這樣說來漢朝的威力大大超過了周代。
【原文】
58·4凡克敵,一則易,二則難。湯、武伐桀、紂,一敵也;高祖誅秦殺項,兼勝二家,力倍湯、武。武王為殷西伯(1),臣事於紂,以臣伐周(2),夷、齊恥之(3),扣馬而諫,武王不聽,不食周粟,餓死首陽(4)。高祖不為秦臣,光武不仕王莽,誅惡伐無道,無伯夷之譏,可謂順於周矣。
【註釋】
(1)西伯:西方諸侯的首領。
(2)周:據文意當是“君”之誤字。
(3)夷、齊:伯夷和叔齊。參見1·4注(1)、50·9注(13)。
(4)首陽:即首陽山。參見50·9注(14)。
【譯文】
一般說來,戰勝一個敵人容易,戰勝兩人敵人就困難。成湯、周武王分別討伐夏桀、殷紂,戰勝的只是一個敵人;漢高祖滅亡秦朝消滅項羽,同時戰勝兩家敵人,力量超過成湯、周武王一倍。周武王作為殷代西方諸侯的領袖,以臣子身份侍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