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頁(第2/3 頁)
皇帝,這六年正是&ldo;安史之亂&rdo;中的六年,甚至他死時變亂還沒有結束。六年中,他一天也沒消停過。即位前,作為老太子的他感到不慡,真正做了皇帝後,似乎才知道管理這龐大帝國的艱辛。
那是即位之初。一日,掌管皇家府庫的年輕官員向他報告:&ldo;陛下,近日整理府庫,在庫房深處有異光射出,不知道是什麼寶物。&rdo;
肅宗說:&ldo;難道是上清珠?&rdo;
官員:&ldo;上清珠?&rdo;
後來經查驗,發光之寶正是上清珠,而且當年包裹該珠的絳色輕紗還在。
肅宗突然很思念他那被強行奉為太上皇的老爹爹。雖然在父親的陰影下壓抑生活了很多年,但那一刻他還是潸然淚下。召集大臣後,肅宗親自捧著上清珠,從龍椅上走下來,向諸人展示:&ldo;看,這就是上清珠,乃我大唐開元年間(公元713年~741年)西域之國所進獻,當年我為少年郎,父親撫我髮髻,親賜於我……&rdo;
唐朝刺青文化
古代詩歌的審美向度到中晚唐已蔚為大觀,五言如&ldo;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rdo;(韋應物),再如&ldo;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rdo;(溫庭筠);七言如&ldo;寶馬鳴珂踏曉塵,魚文匕首犯車茵&rdo;(劉禹錫),又如&ldo;當君白首同歸日,是我青山獨往時&rdo;(白居易)。尤其是白居易的詩,有著這個帝國最龐大的熱愛者。如果他開微博的話,粉絲必然是超過李白、杜甫的,李商隱也不在話下。
除奇聞怪談外,《酉陽雜俎》中還有大量的唐朝社會新聞,段成式以別樣的視角,記載了白居易受歡迎的程度:&ldo;荊州街子葛清,勇不膚撓,自頸已下遍刺白居易舍人詩。成式嘗與荊客陳至呼觀之,令其自解,背上亦能暗記。反手指其札處,至&l;不是此花偏愛ju&r;,則有一人持杯臨ju叢。又&l;黃夾纈林寒有葉&r;,則指一樹,樹上掛纈,纈窠鎖勝絕細。凡刻三十餘處,首體無完膚,陳至呼為&l;白舍人行詩圖&r;也。&rdo;
晚唐時,荊州有市民叫葛清,是白居易的狂熱粉絲。狂熱到什麼地步?在他身上,自脖子以下刺了三十多首白居易的詩,同時還配有插圖,最終促成&ldo;體無完膚&rdo;這個成語的誕生。如在&ldo;不是此花偏愛ju&rdo;一句旁刺了幅畫,畫上有人手持酒杯,站在ju叢前;又刺有詩句&ldo;黃夾纈林寒有葉&rdo;,所配插圖是棵古樹,葉如彩色絲帛,繪工精繁,令人叫絕。類似的詩畫,在全身上有三十多處。段成式居荊州,與朋友夜宴,曾親自找來此人,現場觀看了身上那些詩畫刺青,大家稱之為&ldo;白舍人行詩圖&rdo;。
這則來自唐朝的新聞神奇如此。放到現在,必然是報紙社會新聞版的頭條。
新聞中除道出葛清如此迷戀白居易的詩歌外,還傳達出另一個資訊:作為唐朝城市裡的流行時尚,刺青在生活中是多麼普及。
刺青,或稱文身,作為一種民間習俗,古來有之。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古越國,其民&ldo;斷髮文身&rdo;。作為一種圖騰文化,刺青最初跟自然崇拜有關,被認為具有避邪的功能。再後來,功能漸漸具體,成為一種刑罰,即&ldo;黥刑&rdo;。直到西晉時,法律還規定:&ldo;奴始亡,加銅青若墨,黥兩眼;從再亡,黥兩頰上;三亡,橫黥目下,皆長一寸五分。&rdo;段成式的三從兄,唐德宗貞元年間出行,隨從在地上拾了數片顱骨,欲以其為藥引,其中一片上就寫有&ldo;逃走奴&rdo;三字,&ldo;痕如淡墨,方知黥蹤入骨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