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9章 從黑龍江綏化走出來的工程院院士、著名發動機專家金東寒(第2/4 頁)
的努力,為家鄉爭光,為家鄉的發展做出貢獻。
這種情感驅動著他在科研道路上不斷前進,取得更高的成就,成為家鄉的驕傲,同時也為家鄉的人才培養和科技發展起到了示範和帶動作用。
院士求學之路
1978年3月-1984年9月,金東寒在武漢水運工程學院(現武漢理工大學)船舶內燃機和動力裝置專業學習,分別獲得獲學士和碩士學位。
1985年3月,金東寒在中國艦船研究院攻讀博士研究生,1989年4月畢業並獲得博士學位。
求學之路解碼
金東寒院士的求學經歷,對他後來成為院士影響深遠。
金東寒在武漢水運工程學院的學習,為他打下了紮實的專業基礎。
船舶內燃機和動力裝置專業課程涵蓋力學、熱學、機械原理等多領域知識,使他建立起系統完整的專業知識架構,為後續科研提供了理論支撐。
本科和碩士階段的學習,不僅有理論教學,還有實驗、課程設計等實踐環節。
在此期間,金東寒開始接觸科研方法,學會觀察問題、分析資料,逐漸培養起科研思維能力,為獨立開展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礎。
在學校濃厚的學術氛圍中,金東寒深入學習專業知識,參與學術討論和交流活動。
他對船舶動力領域的前沿問題產生濃厚興趣,明確了未來的學術研究方向,這種興趣成為他在科研道路上不斷前進的動力。
在中國艦船研究院攻讀博士期間,金東寒有機會接觸到船舶動力領域的頂尖專家和先進研究裝置,研究方向更加聚焦和深入。
他在導師指導下,針對複雜的科研難題開展專項研究,使專業知識和技能得到極大提升,在特定領域積累了深厚的專業造詣。
博士階段以科研為主,金東寒需要獨立設計研究方案、開展實驗、分析結果並撰寫論文。
這一過程全面鍛鍊了他的科研能力,包括創新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對科研專案的整體把控能力,使他能夠在面對複雜科研任務時,提出創新性的解決方案。
中國艦船研究院作為船舶行業的重要科研機構,承擔著眾多國家級科研專案。
金東寒在其中能夠了解到行業最新動態和發展趨勢,與同行專家進行交流合作,開闊了行業視野,為他站在學科前沿開展研究,把握科研方向提供了有利條件。
院士從業之路
1984年9月,金東寒碩士畢業後留校在武漢水運工程學院(現武漢理工大學)熱工教研室任助教。
1989年4月,金東寒博士畢業後,就職於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1999年起隸屬於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
1989年4月起,金東寒在第二研究室先後擔任工程師、高階工程師、研究員、室副主任。
2009年12月,金東寒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2015年7月起,金東寒擔任上海大學校長。
2019年5月起,金東寒擔任天津大學校長。
從業之路解碼
金東寒院士的從業經歷,對他後來成為院士有著重要的影響。
金東寒在熱工教研室任助教期間,透過教學工作,他能將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進行系統梳理和傳授。
他在幫助學生的同時,也進一步鞏固了自身的專業基礎。
他與學生的交流互動,還能促使他從不同角度思考專業問題,激發新的學術靈感,為科研工作提供更廣闊的思路。
高校有著濃厚的學術氛圍和豐富的學術資源。
金東寒可以參與學校組織的各類學術講座、研討會等活動,瞭解船舶動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