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第1/2 頁)
向書本學習,向師友學習,向社會學習,諸葛亮以極大的努力透過各種途徑汲取著一切可能學到的知識。
然而,諸葛亮並不想做一個學富五車的學者,不想當皓首窮經的儒生。他有更加遠大的志向。他有更高的人生目標追求。
第16節:第二章十年砥礪(10)
第三節待時高歌《梁父吟》
月落星稀,東方漸漸發亮,晨曦微露,引來雄雞長鳴。晶瑩的露珠掛在草尖,靄靄晨霧從山中騰起,將這山、這石、這草、這木罩得朦朦朧朧。隆中山村的每個黎明都是這樣富有詩意。
在隆中山的對面,樂山東端的山腳處,有一塊突兀而起的岩石,它傍山臨澗,面對隆中山口,像一座天然的舞臺。人們經常能聽見從這裡傳出來的諸葛亮的歌 聲:
步出齊城門,遙望盪陰裡。
裡中有三墳,累累正相似。
問是誰家冢?田疆古冶子。
力能排南山,文能絕地理。
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
誰能為此謀?國相齊晏子。
這首古歌詞的內容,大致是講在春秋時代,齊景公的三個權臣,被齊相國晏嬰用計殺死的故事。很長時間以來,這委婉哀傷的曲調,這如泣如訴的歌詞,這雄渾深沉的嗓音,日復一日地在這山中重複著。人們漸漸知道,這首歌名叫《梁父吟》,是流傳在齊魯梁父山一帶的輓歌。歌是齊魯的歌,曲是齊魯的曲,事是齊魯的事,唱歌者又是齊魯的人。於是人們紛紛猜測,這個齊魯來的小夥子,又在懷念他的家鄉了。
……
第四節魚求水以生,水求魚以活
諸葛亮在隆中隱居時,常常把自己比作春秋戰國時的管仲、樂毅。這個比喻像一個啞謎,弄得後來一些人大惑不解。
管仲何許人也?管仲是春秋時齊人,那時的齊國政治相當混亂。齊襄公是個無道昏君,他為了與魯桓公的夫人通姦,將魯桓公殺死。不但如此,他還多次誅殺無辜,欺辱大臣,長期沉溺於女色。一些有識之士看出齊國的政治早晚要出亂子,管仲的好朋友鮑叔牙就說過:&ot;君使民慢,亂將作矣。&ot;《左傳&iddot;莊公八年》。為了避亂,鮑叔牙便奉齊國公子小白出奔莒國。管仲也看到了這一點,便和召忽一起輔佐另一個公子糾出奔魯國。鮑叔牙輔佐的小白即後來的齊桓公,是一個有見識有作為的君主。而管仲輔佐的糾,才能比不過小白,所以在繼承齊國王位這個問題上,小白戰勝了糾。西晉人張輔在論二人優劣時說:
管仲不若鮑叔。鮑叔知所奉,知所投,管仲奉主而不能濟,所奔又非濟事之國,三歸反坫,皆鮑不為。
看了這段議論,人們不能不想,管仲奉主而不能濟,所奔又非濟事之國,而諸葛亮擇主謹慎明智,所建功業甚多。諸葛亮與管仲之間,有什麼可比性呢?
再看看樂毅。樂毅是戰國時中山國人,趙武靈王滅中山,樂毅入趙。趙國發生動亂,樂毅又離開趙國進入魏國。後來,樂毅作為使臣出使燕國,受到燕昭王的禮遇,於是便背魏入燕。燕昭王死,新即位的惠王不信任樂毅,樂毅又離開燕國投奔趙國。樂毅像住店一樣輕易去就於幾個國家,而諸葛亮則不同,他不輕易擇主,一旦選中他理想中的明主,便兢兢業業,始終如一。在有些人看來,諸葛亮與樂毅的區別還不僅於此。西晉人張輔《名士優劣論》比較諸葛亮與樂毅時說:
樂毅諸葛孔明之優劣,或以毅相弱燕,合五國之兵,以破強齊,雪君王之恥,圍城而不急攻,將令道窮而義服,此則仁者之師,莫不謂毅為優。餘以為五國之兵,共攻一齊,不足為強;大戰濟西,伏屍流血,不足為仁。夫孔明包文武之德,劉玄德以知人之明,屢造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