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頁(第1/2 頁)
除了這些港口與錨泊地以外,唯一值得一提的是南海岸的幾個漁村,如斯法基亞、廷巴基翁和耶臘皮特臘。提及這些漁村的目的只是為了強調說明它們不適宜作為港口。這一點對戰局是有影響的,而且將在以後的戰鬥中得到證明。南部沿岸缺少航運設施,這意味著駐克里特島的英軍只有透過北部沿岸的港口與錨泊地提供補給物資,而這些地方卻最易遭受空中攻擊。同時英國的海軍艦艇與補給艦隻必須大大延長航行距離,才能抵達這些地方。
一九四一年,希臘人與英國人接近建成了北部沿岸港口和錨泊地附近的若干空軍基地。但它們充其量也不過是些前方機場而已。
在這些機場中,伊臘克林機場條件最好,可以起降各式飛機。馬利姆機場位於幹尼亞以西約十英里處,尚未竣工,只適於起降戰鬥機。雷西姆農機場的情況甚至更糟。可是,即便如此,這些機場在爾後的戰鬥中還是發揮了很大作用,德軍為奪取這些機場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因為機場數量少、裝置差,守軍無法建立有效的空中掩護措施;即使那時英軍有更多的飛機,情況也只能如此。影響這次作戰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在克里特島北部的守軍處於極易遭受對方攻擊的地位。
島上交通不便,通訊聯絡困難。正如機場決定可提供的空中支援的限度以及港口的吞吐量決定能夠解除安裝部隊、裝備、補給物資的速度一樣,交通與通訊設施也足以決定當時分發輸送上岸的補給物資的速度。這一點對作戰的程序具有直接影響。
克里特島上最重要的道路,同其港口與機場一樣,全部位於北部。這一事實不僅決定了德軍的進攻目標,還決定了英國守軍所採取的防卸措施(包括沿北部海岸集結部隊)。另外,還可以從空中輕而易舉地觀察島上的道路網。
由於英軍各部隊之間缺乏有效的通訊聯絡手段,即使英軍判明瞭敵人的主突方向,也不可能迅速地集結部隊還擊。另一個不利條件是敵人可以相當容易地孤立英軍各個支撐點。全島只有一條東西走向的公路,公路沿線散佈著一些相互距離很遠的薄弱防禦點,例如馬利姆、蘇達灣、雷西姆農和伊臘克林。每個防禦點必須依賴港口補給才能守得住。儘管這條公路在島上是首屈一指的,但按歐洲的標準衡量則糟不堪言。路面很窄,重型卡車不能交錯透過。急轉彎很多,尤其是穿過丘陵地的時候更多。公路上的橋樑沒有一座能承受住七噸的載重量。另外,從海上可以觀察到公路線的大部分。
島上也沒有與這條幹線平行的輔助公路網。南部的道路又的確太精,而且數量少,只有四條穿越該島。其中,靠近斯法基亞村的那條小路也很差,但由於位置重要,將可能對作戰的結局帶來某些影響。現有的三條窄軌鐵路線只對本地有用,而對防禦卻毫無助益。
電話通訊不算太差,幾乎每村都有電話。這對守軍很重要,因為撤離希臘的英軍已不得不把大部分裝備留在原地。但是,主要的電話線是沿海岸公路敷設的,因而極易遭到破壞。
克里特島的初夏常常是晴空萬裡,陽光普照。一九四一年的四、五月間亦是如此。這種氣候對於享有制空權的德國空軍作戰非常有利,不過,沿該島北側的斜坡上有許多葡萄園、橄欖樹或杏樹林,這為守軍提供了充分的掩蔽與偽裝條件,使空中偵察十分困難。最後,在馬利姆與幹尼亞之間地區,即主要戰場,大部分是連綿的丘陵地,一直延伸到海邊,其間夾著一些又窄又深的峽谷,只是偶爾有一兩處較寬的谷地。這種地形當然可為撤退部隊提供有利條件,但它卻把反突擊部隊主要限制在海岸公路上,很容易遭到德軍空降登陸部隊的遷回。
總之,克里特島是一個不適於在其東、西、南部從海上或空中實施登陸作戰的島嶼。只有北部門戶洞開,適於登陸。但就是在那裡由於沿海公路以及蘇達灣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