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回京(第1/2 頁)
朱標乃是寧缺親生父親,小時候開始便對他疼愛有加,即便他每天都會跟著朱元璋身邊,和群臣見面,聽斷和批閱各衙門報告,但是總會抽空來見寧缺,親自教他識文斷字。
不僅如此,他還帶寧缺外出,沿途瀏覽,教他知道鞍馬勤勞,觀察老百姓的生業以知衣食艱難,體察民風的好惡以知風俗美惡。
即便寧缺小時候就凸顯出了學習的天資,不僅學會了所有老師的知識,還能舉一反三,但是因為出宮的事情,朱標還是幫他承擔了很多的壓力。
可以說,寧缺能在外面瀟灑這麼多年,不知道被朝中大臣們彈劾了多少次,每次都是朱標一個人頂著壓力,幫他化解開脫。
寧缺也很尊敬這個溫文儒雅,慈仁殷勤的父親,這次回京也正好一併解決天命教的事情。
寧缺帶著青龍、白虎、玄武、朱雀四人,一行人前往離開了五年多之久的京師。
地擁金陵勢,城回江水流。
應天府位於長江下游,東有鍾山為屏障,西則有長江天險,氣勢磅礴,有龍盤虎踞之勝,更握有水陸交通要樞,乃古今兵家爭戰必取之地。
遠在春秋戰國時代,吳王夫差派人於此城冶煉青銅器,稱之為“冶城”。
越滅吳後,在秦淮河邊另起了一座土城,稱之為“越城”。
越被楚滅後,楚威王又在清涼山上建立了一座新城,取名“金陵邑”。
金陵的名稱始於此。
三國時代,赤壁之戰後,東吳的孫權遷都金陵,改稱建業,翌年在石頭山金陵邑原址城,取名石頭城。依山圍城,因江為池,形勢險要,有“石城虎踞”之稱。
此後,東晉:宋、齊、梁、陳,均再此建都,成為南北征戰中決定成敗的重鎮。
當年朱元璋一統天下,在定都問題上,請來群臣商議,眾臣紛陳己見,提出洛陽、關中、汴梁等地。
其中虛若無和劉基兩人力主仍以元首都北平為都。
兩人以元人建都於此後,因其武功之盛,版圖之廣,早成了天下向往之中心,水陸交通,皆發軔於此。
東出則山海關,只錦州速河;南接涿縣,河間,達山東及東南各省;西北出居庸關、通察哈爾、綏遠及外蒙;北出古北口、至熱河。實乃天下軍事交通經濟無與匹敵的要塞。
冠蓋往來之盛,甲於金陵。
其實為了這南北兩大都會的選擇,頗有一番爭論。
虛若無更提出自古以來,每逢分裂之局,均是北必勝南,偏安南方者最後莫不被北方所滅,屢應不爽。
可是朱元璋久戰求安,終不納兩人之議,道:“所言皆善,唯時有不同耳!長安、洛陽、汴梁實周、漢、唐故都。但平定之初,民未蘇息。若建都於此,供給力役,悉資江南,重勞其民;若就北平,宮室亦不無更作。建業,長江天塹,龍盤虎踞,足以建國。臨濠前江後淮,有險可侍,有水可漕,朕欲建為中都,如何?”
眾臣唯有稱善,就此以金陵為都,易名應天府,以示上應天德,成立大明。
北平則改名順天府,封與軍工最大的兒子燕王朱棣,北方遂落於其掌握上。
這掌握著大明命脈的古都應天府,城區面積廣闊。
長江橫穿城北,名揚天下的秦淮河由城南始,繞城西再北流入江。
秦淮河入江前的河段,兩旁青樓林立,大多是歷史悠久,國勢雖有興衰,但這段河岸總是熱鬧非常,以另一種醉生夢死的方式存在著。
江河兩岸平原千里,東有寧鎮山脈與富饒的長江三角洲相連,房舍連綿,名勝古剎,說不盡的千古風流。
這時官船正在波平如鏡的秦淮河上,緩緩靠往岸旁。
幾艘京師的水師船佈防在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