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頁(第1/2 頁)
但是弗立克的中央集權派,規定各邦的主權包括警察主管權全部劃歸中央政府。他在條款裡明確規定:非經中央內政部事先批准,在德國警察內部不得頒布執勤條例,不得部署調整機構,不得提升和任命少校以上的幹部。國家改革派試圖實現希姆萊曾設想的剝奪納粹黨各區頭目的指揮權。
但戈林抵制這項決定。
他趕在了中央集權派之前採取了行動。於1933年11月30日頒布法令,將普魯士秘密警察定為內部行政當局的一個獨立機構,把由內政部主管的有關業務工作劃結警察處,隸屑普合士總理直接領導。
國家改革派的計劃還沒來得及以法令形式獲得透過,戈林就對準它的要害給以致命的一擊。
內政部長弗立克無法使戈林就範,因為他在黨內沒有可支配的權柄。也沒討得希特勒歡心,固因他曾向希特勒的政敵:格利戈爾&iddot;施特特賽宣誓效忠。
中央內政部不得不把希望寄託在希姆萊身上。
希姆萊曾經宣稱要解除納粹黨各區頭目的警察控制杖。他掌握著黨衛隊這支黨內警察,在全國許多邦都有他的政治預備隊,他長期以來就鼓吹建立一支全國性的警察隊伍。
中央集權派在希特勒的授意下,幫助警察中央集權派希姆萊向普魯士分離主義分子進攻。 在中央內政部的暗中配合下,連續奪得了-個又一個邦的政治警察指揮權。
戈林始終沒有屈服,他針鋒相對地採取了回擊的措施。他於3月9日宣佈:他已接管普魯士部警察最高領導權。
戈林再次戰勝了對手。
正當他得意之際,戈林突然發覺這樣鬥下去是得不償失的。擁有四百萬衝鋒隊的羅姆,超過了弗正克和希姆萊對他的威脅。
戈林感到現在應該跟弗立克和希姆萊言和了。
戈林在政治警察方面作了無疑不利於自己的讓步:雖然他尚未完全承認中央內政部的統治權,但把秘密警察督察元的位子讓給了希姆萊。
從此,黨衛隊第一次掌握了德國警察。
希姆萊的仕途生涯從此達到了一個新的轉折點。
希姆萊和戈林雖然締結為盟友,但在思想意識方面還存在著分歧。
在&ldo;長刀之夜&rdo;血洗羅姆及其衝鋒隊時,有些人就是利用戈林和希姆萊的矛看活了下來。
例如:衝鋒隊地區總隊長西格弗裡德&iddot;卡舍,被黨衛隊和蓋世太保迫得走投無路時,逃進戈林官邸,再三懇求戈林救他一命,戈林把他悄俏放跑。
再如:外交國務秘書馮&iddot;貝勞已被黨衛隊和蓋世太保列入死亡名單,戈林將他的名字從死亡名單上勾掉。
大難臨頭的衝鋒隊親王奧威,被戈林藏在自己的府邸,使他免遭-死。
希姆萊和戈培爾的關係。
希姆萊和戈培爾的矛盾主要表現在反猶太人的處理方法上。戈培爾對反猶太民族的觀點是:只有將猶太人消滅乾淨,才能解決猶太人的問題。只要還有一個猶太人活著,這個猶太人就始終與納粹德國為敵。因此,不能對猶太人講任何寬容和人道。而希姆萊及其助手們的方案是:將猶太入驅逐出德國,即美其名曰移民出境。不論黨衛隊推行原定的這種反猶太政策如何殘酷,直到戰爭爆發時為止,它並未想到從肉體上消滅猶太人。
自從黨衛隊成為領袖專政的最重要的工具起,黨衛隊內舉足輕重的人士寧願採取一些多少有別於納粹黨的庸俗的反猶主義的對猶政策。
當時, 納粹黨內反猶太大義分為三個派別。一是民族運動派,這-派人主張限制猶大人在政治相文化方面的影響,但允許他們在經濟方面合作共事,幾個不加任何限制;另兩派是患神經官能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