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頁(第2/3 頁)
夜將其刺殺之,割下頭顱扔到溷廁中。但代宗仍對此事保密,刻木代其首以葬。嘉慶對和?的處理,很像唐代宗對李輔國的處理,就是不願深究、不想把事情搞大,而是作為個案處理。 但是,和?的問題已不僅僅是個案,而是成了社會現象,可以叫做&ldo;和?現象&rdo;。和?這樣一個出身&ldo;少貧無藉&rdo;、鄉試不中的生員,由普通的宮廷侍衛,32歲成為軍機大臣。以後更是青雲直上,富貴常葆,登峰造極。這個問題值得研究。&ldo;和?現象&rdo;的出現是老年帝王專制的必然。乾隆自詡&ldo;十全老人&rdo;、&ldo;十全武功&rdo;,意驕志滿,倦怠朝政。他喜歡阿諛逢迎,那就必然滋生和?這樣的人。高陽先生認為,和?的問題&ldo;高宗至少要負一半的責任&rdo;。這話說得還不夠。嚴格說來,&ldo;和?現象&rdo;的責任在乾隆皇帝,和?是乾隆朝君主專制腐敗機體上的一個毒瘤。當時,乾隆皇帝身邊有四種人??后妃、太監、皇子、朝臣,后妃不能代他處理軍政要務,太監不能陪他和詩品畫,皇子太近怕其&ldo;覬(jì)覦(yú)大位&rdo;,大多朝臣又不會像和?那樣曲意逢迎。因此,和?有著后妃、太監、皇子、直臣既不能取代,也不可或缺的獨特作用。乾隆皇帝對他既喜愛又依賴,自然遇事會替他撐腰。當時,大學士阿桂同和?不合,狀元出身的王傑,也不買和?的帳。陳啟元《庸閒齋筆記》記載:一天,和?在軍機處拿著一幅石墨畫軸,王傑說:&ldo;貪墨之風,以至於此。&rdo;和?指著王傑的手說:&ldo;狀元宰相手果然好。&rdo;王傑說:&ldo;這手只會做狀元宰相,不會要錢,有甚麼好處?&rdo;後王傑告老還陝西韓城鄉裡,嘉慶送他的詩有&ldo;清風兩袖送韓城&rdo;句。但是因為乾隆的緣故,嘉慶《平苗圖》他們拿和?沒有辦法。和?在朝20餘年,未嘗一被彈劾。他稍見端倪,必設計除之。前面講的曹錫寶彈劾不成反遭譴責就是一例。
嘉慶懲治和?案沒有株連,也沒有擴大化,這是嘉慶的聰明之處;但他只把和?當作個案處理,而沒有把&ldo;和?現象&rdo;當作制度性的弊端去解決,進行制度性的改革,這是嘉慶的平庸之處。
編輯本段危機四伏
嘉慶處理完和?事件後,又面臨著一系列的社會危機:如南方的白蓮教,京畿的天理教,東南海上的騷動,採礦的封禁,錢糧的虧空,八旗的生計,鴉片的流入,河漕的難題等等。但是嘉慶都把上述問題作為個案看待,他沒有也不可能從制度上去加以解決。比如,平定白蓮教之後,嘉慶曾作詩道:
內外諸臣盡紫袍,何人肯與朕分勞?
玉杯飲盡千家血,銀燭燒殘百姓膏。
天淚落時人淚落,歌聲高處哭聲高。
平時漫說君恩重,辜負君恩是爾曹!
這首詩,中間兩聯??&ldo;玉杯飲盡千家血,銀燭燒殘百姓膏。天淚落時人淚落,歌聲高處哭聲高&rdo;,表現了嘉慶儒家仁愛的理念。仁者愛人,嘉慶作為一位&ldo;仁君&rdo;來說是夠格的,作為一位皇帝來說是可貴的。嘉慶有很好的儒學修養,他的文學、詩歌、書法、文章都是可以的。這一點比明朝的正德、嘉靖、萬曆、天啟等皇帝都好。舉兩個小例子: (1)大理寺卿楊懌會受召對。時值盛暑,掀簾見嘉慶搖扇揮汗;進入,跪拜。嘉慶把扇子放在一邊,不復用。詢問甚詳。良久熱甚,&ldo;上汗出如雨,卒不用扇&rdo;。
(2)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普免天下錢糧,各省歡騰。安徽民欠銀300萬兩,巡撫姚祖同懷疑上報數字不實,令府道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