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節 軍中夜會(一)(第1/2 頁)
在去中軍的路上,孟之祥一直琢磨著軍中夜會。
說起來,孟家軍老大孟珙是個極有本事的人。
當時為了抵抗金軍,孟父宗政召集了二萬壯士,組成“忠順軍”。
所謂的壯士,實際上不乏綠林好漢、囚犯、盜賊、騙子手等等,桀驁不馴者居多,他們打仗勇猛,生死看淡,不服就幹,孟宗政卻可以把他們管得服服妥妥。
孟宗政去世以後,朝廷為了分化孟家軍,就把忠順軍交由許州鈴轄江海統帥。
但是軍中將領多有不服,一時軍心搖動不安。京湖制置司不得不改派孟珙接管忠順軍。孟珙將忠順軍分為三個軍,因其治軍有方,很快就平息了搖動的軍心,令行禁止,官兵俯首聽命。
可見孟珙對於軍隊的管理,還是相當有一套的,他治軍手段不少,有一個手段那就是軍中夜話。
孟珙白天在外帶兵,晚上回到大營,就會盤腿打坐。有時候他也會召集副將以下五七十人,聚在一起,席地而坐。按照官職高低,從上到下各講一段話,或者是眼前發生的事,又或者是市井的笑話,什麼都可以說。但是有一樣不能講,那就是不能誹謗、攻擊他人。
孟珙聽到將領們講的風趣的事,也會和大家一起開懷大笑,完全沒有統帥的架子。
於是,軍隊上下,各將領之間,情誼融洽,沒有將帥不和的現象。又因為其治下的各軍之間沒有隔閡,因此軍隊以外的人想要對他們使什麼詭計,很容易就能判斷出來。
比如,某將說今天京湖制置司派了個虞侯來,對我說什麼什麼閒話。
於是旁人就會為他分析,那個虞侯不懷好意,說我們壞話哩。
這樣一分析,別人很多手段都使不出了。
真不得了啊!孟之祥暗暗佩服孟珙的手段
所謂的“溝通從心開始”,大家湊在一起一吐衷曲,說長道短的,不知不覺中,就把心中的怨氣給消除了,有利於消除彼此的誤會,確立互信的人際關係;有利於同袍之間熟悉,還能增加彼此的瞭解,叫得上名字,容易成為朋友,多個朋友多條路,營造出良好的工作氛圍,增加了軍中的凝聚力;對於某事大家各抒己見,就有利於協調軍隊成員的步伐和行動,確保成功……
孟之祥初步瞭解到忠順軍的情況,那就是不甚富裕,經濟上緊巴巴的,無法為軍人們提供更好的物質條件。
軍隊就是朝廷的狗,朝廷養狗,既要養著,也不能讓他們吃得太飽。
況且,忠順軍並不是朝廷的嫡系部隊,朝廷用著忠順軍,也防著忠順軍,這對於宋朝實在是太正常不過的手段了。
沒錢,孟珙想透過物質去收買軍人們的路徑行不通,他就另闢蹊徑,透過種種經濟外的手段去控制這支軍隊,軍中夜話就是其中之一。
看來就是動動嘴皮子的簡單事兒,但很多統兵官做不到。
文官不消說,宋朝祟文抑武,文官看不起武人,眼高過頂,想文官與武將們坐在一起開座談會,那簡直是天方夜譚。
就算有文官願意紆尊降貴去與武將交流,也過不得朝廷這關:你一個文官與武將們親熱地打成一片,文武勾結,想做什麼?
武將開座談會更難,除開驕傲的武將看不起下屬的原因之外,還由於武將裡的大老粗多,話都說不直,來做心理輔導,哪有這等本事!
孟珙卻恰恰能這麼做,他出身將門,曾祖孟安、祖父孟林都為嶽武穆部將,其父孟宗政戰功赫赫,虎父無犬子,孟珙勇冠三軍,戰功顯著,眾人信服---這點很關鍵,只有打勝仗的將軍才能夠說話有力,否則任你口舌如簧,也說服不了別人。
他雖為武將,卻有儒才,能夠做詩,國學水平很高,因此他才可以召開軍中夜會,別人學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