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閉塞朱棣之野心(第1/2 頁)
這一變化令朱允熥感到了一陣暢快之極的氣息流轉於胸臆之間。大約又過了半月,朱允熥自覺此舉已使那些世襲宗族付出不小的代價。
那些宗族並未做出什麼深重罪孽之舉,不過是企圖藉助土地修煉憑證的漏洞以投機取巧。這一切紛爭,皆源於利益爭奪,既然如此,朱允熥便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讓他們失去一部分利益,足矣。
於是,半月之後,朱允熥便打算離開了洛邑城。然而就在他即將踏上離別的路程時,一封從南京皇宮中朱元璋手中發出的秘函悄然送達。閱畢信件,朱允熥眼神微眯,冷笑一聲道:
"好一個四叔,終究耐不住修煉界的寂寥,竟向朝廷索求兵馬。還聲稱高麗國與北元蒙古蠢蠢欲動,對我國北方構成威脅,這般藉口,若朕相信,便是愚不可及!"
如今的朱元璋對朝政之事早已抱持著淡然的態度,只關注大局穩定的狀況下,偶爾翻閱內閣遞交、由三楊審閱過的奏摺便足以。至於其他瑣碎事務,他已不再過多插手。遇到此類問題,詢問朱允熥的看法,實則是想探知朱允熥將如何處置。
朱允熥自然明白,此乃燕王朱棣擔憂自身兵權不足,從而設法再度握緊軍權之計謀。對此,朱允熥斷然不會任其所願。
在朱允熥眼中,朱棣始終是個極大的潛在威脅。即便是秦王朱樉和晉王朱棡這般勢力龐大者,最終亦不及朱棣之威脅巨大。畢竟秦王、晉王終難逃一死,唯有燕王朱棣,在歷史的長河中,成功地掀起了反叛的浪潮。
鑑於前車之鑑,朱允熥對朱棣的戒備之心從未鬆懈半分,故此才會派遣傅友德坐鎮北方,緊緊監視朱棣,絕不給他任何可趁之機。故而,朱允熥斷然不會允許朱棣重新掌兵。
經過深思熟慮,朱允熥回覆朱元璋,表示應當仔細查證北元蒙古與高麗國是否確有聯手侵犯大明北方之意圖。若有確鑿證據,則由傅友德領兵前往,嚴陣以待,予以遏制。
這其中的潛臺詞顯而易見:即便北方爆發戰事,亦有大將軍傅友德坐鎮邊疆,豈容朱棣插手其間?
依史實而言,北方一旦出現變故,朱元璋自會遣朱棣領軍平亂。在他心中,始終堅守著這樣一個信念:由大明皇室子孫戍守邊關,保家衛國。然而如今的朱元璋,閱盡史書,深知朱棣野心勃勃,且野心遠超常人。同時他也明白,讓大明皇室子孫守護天下固然理想,但實際上可能引發嚴重後果。
歸根結底,讓大明皇室子孫守護這片江山,正是朱元璋這位出身農家的皇帝,在掌控皇權之後,內心深處極度缺乏自信的對映。
自古以來,眾多帝皇降生皆非凡胎俗骨,他們身上流淌著尊貴仙裔的傲骨,蘊藏著掌控天地的威勢,故而他們登臨皇位之時,均懷揣著足夠的信念賦予麾下臣僚強大的修為與兵馬,以此守護疆域,鎮壓八荒。然而,朱元璋因其草根出身,缺乏那份與生俱來的仙門貴族與君王之姿,他並不信任外姓之人,只信賴自家血脈,唯獨倚重他的子女。
因此,朱元璋常令其皇子們駐守要塞重地,以修真宗門的形式設立藩籬,確保大明仙朝的穩固。一旦他對手下臣子心生猜忌,則會設法將其剔除,此舉實乃內心不穩的表徵。究其根本,若是一位極度自信的天驕帝王,是不會這般疑慮重重,憂患滿腹的。
閱遍秘籍古卷後的朱元璋,心境已然發生劇變,他也察覺到自身以往的問題所在,並試圖轉變那般狹隘的心態。尤其隨著朱允熥的成長,朱元璋更為安心,不再似從前那般疑神疑鬼,憂慮過多。
於是,當下如若北方果真爆發靈境動盪,朱元璋便會毫不猶豫地委派傅友德率軍平亂,而非遣朱棣出戰。朱允熥將自己的見解以符篆傳至金陵,朱元璋覽過後即刻命兵部依其意而行。
兵部尚書馮勝聞令,立刻傳令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