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8章 增產(第2/2 頁)
愁,徐老醫師便接著投入到研究豬疫苗的研究中。
新來的醫師在鄭雄的命令下為即將到來的生育潮做著準備,鄭雄也時不時的弄些小豬給這幾人積累經驗。
忙著自家養殖的同時,鄭雄也沒閒著。
另一件極為要緊的事物迫在眉睫,沒有多少可以拖延的時間了。
那就是糧食增產的事宜。
雜交水稻僅憑這短短的時間,即便有些後世的看來的經驗,想要在段時間內做出成果,依然不太現實。
加上海路不通,高產作物沒法尋覓。
現在唯一的辦法就是從肥料身上下功夫了。
俗話說得好,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
現代大面積的豐收,除了基建,比如南水北調,引江濟淮這些大工程以外,肥料就是極為重要的因素。
分開讀的氮磷鉀肥,還有耳熟能詳的史丹利複合肥,這些都在鄭雄的腦中深植,忘卻不掉。
土法制作的東西也有很多,一些自制的有機肥同樣不少,經常養些花草的都知道,自制的肥料其實效果並不差。
梳理後世的記憶,鄭雄又翻看現在的經驗。
宋代是中國古代經濟的巔峰,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經濟的巔峰,糧食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因為糧食的極大增長,其他人才能將精力轉向其他賺錢的行當,可以將錢再換成糧食。
宋代糧食的增長速度同樣是不可思議的。
首先就是占城稻的引進,相信大家讀書的時候都學過。
宋代南方農民培育了許多優良稻種,並引進外來的優良品種。
引進的外來優良稻種中最著名的有占城稻(越南)和黃粒稻(高麗)。
當然占城稻(又稱早禾或佔禾屬於早秈稻)的影響無疑是最大的。
它原產于越南中南部,北宋之初傳入我國福建地區。
占城稻有很多優點,以耐旱生長期短適應性強著稱。
關於占城稻還有這麼一個真實的故事: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2年)江淮兩浙大旱,水田無糧可產,宋真宗便遣使於福建取占城稻種三萬斛(舊量器單位容量為10鬥)分給江淮兩浙地區播種。
不久河南河北一帶也種上了占城稻,南宋時期占城稻遍佈各地成為早秈稻的主要品種,也成為了廣大農民常年食用的主要糧食。
宋代的農業生產技術也發生了變革,出現了專門除草用的彎鋤,碎土疏土用的鐵耙,安裝在耬車上的鐵鏵……這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效率。
此外,在水利灌溉方面主要出現了龍骨翻車等工具。
由此可見,宋朝的農業技術比隋唐時期是有很大的提高。
宋朝的土地田畝制度也是很先進的。
宋代由門閥私有制和國家分配土地制轉變為土地自由買賣和契約化,導致世族門閥的消失,使魏晉以來盛行的“莊園制度“為地主制度與小農耕作所取代,佃農從此更加自由了。
如此種種,宋代既是古代經濟的巔峰,也是農業的巔峰。
當然,在這之前,得去處那些明清及以後外來的高產作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