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頁(第1/2 頁)
罕見的屯堡奇觀(5)
還有一點更為重要,那就是作為人,他們也像生活在全世界各地的所有人一樣,期待更為美好的生活,嚮往過上更加幸福的日子。他們的願望需要發洩,他們也巴望著有朝一日真正能過上好日子。可是他們真的不曉得怎麼做才能迎接到這樣美好的未來。於是他們就只好求助於儺儀這樣一種自古流傳下來的形式。
我在前面已經說過,安順屯堡一帶的老百姓喜歡地戲,年復一年,年年都像過節一般地
歡樂,就那麼有限的幾堂戲,歷經幾百年而不衰落,世界上都恐怕沒有幾個劇種有這麼強盛的生命力。
原因何在?就在於他們內心深處的許願的心態,在於他們內心永遠存在的祈盼吉祥避邪驅災的精神需求。
到了過大年的日子,到了稻穀揚花季節,到了哪家、哪一個寨子表演儺戲的那天,他們呼群結伴地趕了去,不僅僅是去看個熱鬧,不單單是為了娛樂。而是伴著強烈的許願心理,帶著內心深處的祈盼,帶著美好的願望。
跳過一次地戲,看過一次地戲,熱鬧過那麼一回,他們就會很高興,就會感覺到這一年很有希望、很有盼頭,心情也格外的舒暢。反之,這一年如果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而沒有跳成地戲,他們就會覺得深深的遺憾和不安。一旦在這一年中遇上了大小災禍,或是屯堡裡出了意外,諸如山洪暴發、房屋倒塌、哪家的娃娃突發疾病猝死等等,分析原因時,總會有人嘆息說,只怪今年沒有跳成地戲。遂而馬上就會有人附和,並且大聲地說,明年無論如何,是一定要安排一堂地戲來跳了。
地戲是明朝的軍隊調北征南的時候帶進貴州安順一帶來的,這一點看來是沒有疑義的了。但是,隨著對儺文化深入的研究,人們發現,早在朱元璋調北征南之前,貴州山地的古代先民中,就有沖儺還願的儀式存在。於是乎,就出現了一個新的問題,是古代夜郎國就存在的儺儀影響了地戲呢,還是地戲影響了原本有的儺儀。
我感到這個問題其實不消多爭論,用小說家的想像就能解決。
儺戲面具
在前面的行文中,我已經提到,在文化大革命中偷偷看&ldo;跳神&rdo;的一小節文字。但仍得實事求是地說,儘管即使在那種年頭,地戲也沒有滅絕,但是畢竟是在那樣特殊的年月,決沒有人公開地談及&ldo;地戲&rdo;或是&ldo;跳神&rdo;的。在我插隊的十年歲月中,也有人大起膽子悄悄地跳過,結果被公社幹部發現了,硬是被拖去辦了&ldo;學習班&rdo;,還陪著專門騙人錢財的&ldo;迷信頭子&rdo;捱了鬥。
事情奇就奇在這裡,一旦說要跳地戲,恢復傳統的民間娛樂形式,馬上就有人將苦心冒險儲存下來的面具獻出來。
有了原始的面具樣式,早就縮手不幹了的能工巧匠又挺身而出,重新雕出式樣各異的種種面具,供寨鄰鄉親們選用。
當地人把這一類面具稱作&ldo;臉子&rdo;或&ldo;臉殼&rdo;、把雕臉子的漢子稱為&ldo;雕匠&rdo;。隨著出訪法國和歐洲,儺戲大盛,一時間,雕匠頓時也跟著聲名遠揚,大受歡迎,被四鄉八寨的老百姓請了去,酒肉款待是不消說的。他們也便紛紛發揮著自己的聰明才智,盡力創造著新的品種和樣式。於是乎,用白楊木、丁香木雕刻而成的醜鬼、道人、女將、小軍、忠臣良將等等千奇百怪的臉子就在方圓數百里內的村村寨寨傳了開去。
有了臉子,講究的地戲班子,喜歡攀比競爭,遂而就逐漸配齊了包頭的黑布或是黑紗,黃花背旗野雞翎,大紅繡花的背板和水紅上衣,淺綠的戰裙,黑底繡花腰帶,甚而至於扇袋、香包、銀鈴鐺、竹骨扇,一應齊全,披掛整齊。
有了配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