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南懷仁——天文篇(第1/1 頁)
南懷仁供職欽天監後做的一件大事是改造觀象臺,重造適用於西洋新法的天文儀器。
康熙八年(1669)八月著手,經過四年多努力,於康熙十二年(1673)用銅鑄成六件大型天文儀器,安裝在北京觀象臺上。
它們是:測定天體黃道座標的黃道經緯儀,測定天體赤道座標的赤道經緯儀,測定天體地平座標的地平經儀和地平緯儀(又名象限儀),測定兩個天體間角距離的紀限儀和表演天象的天體儀,這些儀器取代了深儀和簡儀等傳統儀器。
南懷仁主要參考第谷的設計,同時吸收中國和造型藝術,將歐洲的機械加工工藝和中國的鑄造工藝結合起來,實現他的設計。這些儀器在中國歷史上也是先進的。
南懷仁後來還製造過簡平儀、地平半圓日晷儀等多種天文儀器,並著有《赤道南北兩總星圖》(1672)和《簡平規總星圖》(1674)等。
南懷仁設計監製的儀器,典雅精美,它們不僅是觀測天象的儀器,而且也是瑰麗的藝術品,它們作為中西科學交流的歷史見證,至今仍陳列在北京古觀象臺。
在製造和安裝觀象臺新儀器的同時,南懷仁將各種儀器的製造原理、安裝和使用方法等,詳細記述,繪圖立說。他於康熙十三年正月二十九日(1674年3月6日)將《新制靈臺儀象志》共十六捲進呈,並請鏤版刊行。
南懷仁在《新制靈臺儀象志》的“序”中,說明了天文儀器的重要性:
“歷必有理與象之數,而儀器即所在首重也。夫儀也者,歷之理由此得精焉,歷之法由此得密焉。”
也談到了天文儀器與曆法的關係:“稽歷者必以儀為依據,明歷者必以儀為記事錄,失推者必以儀而改下,算合者必以儀而參互,較歷者非儀無由而信,從歷者非儀無由而啟悟。良法得之以見其長,敞法對之而形其短。甚哉,儀象之為用大也。”
他還指出,儀器“有作之法,有安之法,有用之法“,其造法必以天象為準”,要求“廣大、輕清、堅固、微妙”四者兼備。
《新制靈儀象志》這部書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四卷,介紹新制成的六種儀器的製造原理、安裝和使用方法,其中包含了西方近代早期的許多科學技術知識。
第二部分是第五到第十四卷,為天文測量資料,即全天星表。星表共1366顆星,內容包括星的黃道座標、赤道座標和星等。星名則採用中國傳統的名稱並加編號,凡不屬中國傳統星官範圍內的,則以附近的傳統星官為主,標出相對的方位,再加編號。
第三部分是該書最後兩卷,共有117 幅圖。實際上,這兩卷又稱《新制儀象圖》或《儀象圖》,南懷仁繪製,完成於1664年(康熙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