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土地兼併是大明亡國的(第1/2 頁)
朱元璋沒有說什麼,只是微微一笑:“士農工商把做買賣的人排在最後一位,你應該是知道是什麼原因?”
陳寒搖搖頭:“老爺子,我知道您是什麼意思?”
“您不就瞧不起這些做買賣的人,覺得他們穩定性差,他們到處流動,對您來說是最不安定的一群人?”
老爺子點頭:“難道這有錯嗎?”
“大錯特錯!!”陳寒直接就說道。
旁邊的高公公和蔣瓛兩個人,聽到這樣的話眉頭狂跳。
看起來還得是陳寒啊。
要不然的話,誰敢這麼質疑老爺子。
還直接大錯特錯。
皇帝的話不管是什麼話,那都是最正確的。
誰敢質疑皇帝的話?
只有陳寒敢。
老爺子這個時候還不生氣,笑呵呵的聽著:“那你倒是說說,這些個做買賣的人,能有什麼作用?”
陳寒掰著手指頭說道,“陶朱商經說過,強國之道,在於治兵;富國之道,在於經商!”
“商人第他們的存在,是社會的所有剩餘物資進行合理分配的重要一個環節。”
“就比如嶺南很多地方的穀物一年三熟,他們的糧食豐收起來之後,大量堆積吃不完。”
“可是在北方有些地方的糧食收成不行,大傢伙只能是餓肚子。”
“如果有商人在其中把南方的多餘糧食,運到北方去,既解決了南方糧食堆積的麻煩,還給當地的百姓帶來一點收入。”
“而糧食到了北方,北方的百姓又能吃得糧食,這叫南水北調。”
“第二個是,這些個商人是最好的宣傳工具。朝廷有什麼好的政策,總不能一直靠著朝廷這些邸報或者各級官員傳達吧。”
“有商人在,他們訊息靈通,他們宣揚很快就能夠傳達天下。”
“第三,有商人在其中貿易,一定能夠促進所有商品合理規劃。”
“就比如南方生產的糧食多,那麼如果有商人在其中撮合,的糧食能夠大量流通,百姓就願意種。”
“江南一帶的絲綢,繡工很好,他們生產出來的絲綢,還有各種手工藝就有市場,生產瓷器的就有動力來生產,種茶葉的才有動力來種茶。”
“每個地方有每個地方的水土風情,每個地方生產的東西也不同,有商人在其中活動,不僅豐富了老百姓們的餐桌和生活品質,更能夠給老百姓帶來額外的收入,可以說是兩全其美。”
老爺子陷入了沉思。
他從來就沒有想過這些問題。
更沒有這樣的意識。
在他的眼裡面,商人就是不穩定因素的製造者。
只要將商人給限制住了,就能避免社會的不安定因素。
“老爺子您自己制定的這些個政策,您覺得合理嗎?”
“就像是您所制定的戶籍管理制度,把所有人的職業都給限制了,做買賣的一輩子、下輩子、下下輩子所有人都只能做買賣。”
“您這麼一做,的確是保證了整個社會的穩定,可是你想過沒有,龍生九子各有不同,不是每一個人都適合做繡工的,也不是每一個人都適合種田的。”
“一輩人種田做的很好,下一輩人可能打魚打得很好,可是你限制住了他們,這導致很多百姓活不下去。”
“特別是這些個做買賣的,您的戶籍管理制度裡面有一條非常不合理,你想讓那些個做買賣的人,不能夠出自己所在戶籍的百里,出了之後就必須得有路引。”
“就這一條就大大限制了商業的流動。”
朱元璋在聽完了這些之後,更是感到迷茫。
然後問道:“難道這些都是使我大明最後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