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七章 奉天承運皇帝(下)(第2/3 頁)
整個延綏地區人們的生活方式改變了,肉眼可見的速度改變了吃、住、行的方式。
特別是在住的方面,以前整個延綏地區沒有多少正兒八經的房舍,大多數全是地窩子以及各種窯洞,自平安伯的到來後,興起了辦磚窯的燒磚瓦,加上新式窯爐,燒磚變的很是省力省時,從制磚坯到燒製出窯多是流水線“一條龍”,連運送磚坯都是軌道小車滑輪,還有這裡的大片的黃土很適合燒磚,特別是無定河南岸的龍鎮、窯村這一邊的黃土富含高嶺土和蒙脫石水雲母等,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矽、三氧化二鋁、三氧化二鐵及氧化鈣、氧化鎂等,這些成分很適合生產水泥、燒製粘土磚等建築材料。
為什麼叫新式輪窯,原本出現在民國時期的紅磚燒法,提前幾百年到來,燒磚就不用窯了,而是露天燒製,不潑水,就成氧化的紅磚。免窯的燒法,節省了大量的人工成本。燃燒用的不是木柴,而是黑色的煤碳,從窯爐的頂部小孔中慢慢新增。這跟以往的窯爐都不一樣,燒製後也不用水冷卻,而是自然冷卻,所以出來的磚是紅色的紅磚。
在製坯方面,也製作了許多手搖製坯機器,壓滾輪傳動,用鋼絲切割,反看古代製坯,都是木框加上腳踏成型,再脫坯,一次一塊,很是繁瑣,產量不高。燒磚時,在窯裡燒,高溫用水塑形成磚,為青色。燒磚的數量也是根據窯的大小而定,費時費力,成本很大。章子俊用這些紅磚,雖然粗糙了點,質量上也不是很好,主打的就是成本輕,能大量生產出來,總比土坯強上百倍,加上水泥灰漿建造了大批的工廠的廠房,兵營的營房,商業街上的店鋪住宅等。
在吃的方面,當前的整個延綏地區,很少鬧饑荒有人會餓死了,這種改變在這二十年間不知不覺中完成,起先大部人都沒有注意到,可是如今回頭一看,才知道原來平安伯為此做了許多。
弘治六年開始,朝廷停止了對延綏地區的輸糧,反而從榆林地區反輸給朝廷邊糧,對此戶部主事冀倚、江西按察使王霽、南京戶部尚書潘榮等聯名上書,推廣榆林邊衛的屯糧,用於內境,大力鼓動民間種植“高產糧”,取消各種養殖稅。
後然得到了內閣大學士徐溥、劉健、李東陽、謝遷上疏說:今承平日久,好象無事但其實工役繁興,饑荒遍佈,科斂百出,士馬罷敝,百姓困窮,將來之患,灼然可憂!皇上高居九重,眾言官皆怕有罪而沉默,我等如果還不上言,還有誰會上言呢?糧是國之根本,大力推廣雜糧種植,放開民間各行養殖,大免之各項雜稅。
到了弘治八年後,這項複製延綏經驗引入內地,採用平安伯的方法進行土地改革的方法不了了之。因為在個人用地面積不能超過百畝,皇親國戚也不例外。這樣的法令就是一個“馬蜂窩”。除非朝廷也能進行全國的土地改革,可是為什麼在延綏邊關可行,卻很難在湖廣蘇杭推行呢?因為在榆林外有大片的荒地及無主土地,在整個河套地區,是土地在等著人去開墾種植,反過來在內地,可開墾的荒地不多,大部已經全是有主之地,糧食產出已成定量,有錢有勢人家,只能兼併別人的土地來提高自個的收入。加上各地分封的多如牛毛的皇親佔地,這要是改革下去,朝局就不穩了。
當前就數整個榆林地區的交通最為發達,除了榆綏、榆木兩條小火車鐵路外,還有能行車馬三丈寬,水泥大馬路駛道,從榆林直通綏德。榆溪河加上無定河的水道,把榆林、魚河堡、平安鎮、鎮川、米脂、綏德連在一起。重要是大批次的河船運送著大量的礦石,有煤石、鐵礦石、各種石料,最多的就是大量的鹽礦,這種鹽礦石可提煉作食用鹽外、還能做出食物防腐劑,也是制鹼、鹽酸和氯氣的原料。
最後一紙聖旨是針對平安伯府在外的三處書院,獲得朝廷的庇佑,就是說獲得了朝廷正式教書的文書,納入到了國家正式院校的範疇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