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茶道(第1/3 頁)
沈雨頡給孫世偉去了一個電話讓他來臺灣一趟。接下來的事就由孫世偉和蔣雨哲負責了,對於孫世偉沈雨頡還是有底的,如果讓蔣雨哲一個人來幹他還真的有點兒不放心。
就這樣他倆在臺北舒舒服服的過了一晚,第二天沈雨頡、蔣雨頡還有薛為,白妃雅也來了,他們來到臺北國際機場迎接孫世偉的到來,接了機後就給孫世偉洗了塵,一起吃了個飯。第二天一大早孫世偉和蔣雨哲去現場考察了,而沈雨頡卻悠閒的陪著白妃雅玩起了茶道。
茶道——簡單和說就是一種烹茶飲茶的禮儀!茶之道,就是品賞茶的美感之道。茶道亦被視為一種烹茶飲茶的生活藝術,而這種藝術是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是華夏民族的瑰寶,是一種智慧,是一種驕傲,也是一種情節。
茶道——是以茶修身養性的一種生活方式。它透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等多種帶有藝術氣息的禮儀,不僅可以增進友誼,美心修德,還可以學習禮法,淨化心靈,是一種很有益處的美好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這與提倡“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儒家和道家的“內省修行”的思想。茶道的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也是茶文化的靈魂。
茶道有很多形式具體可分為“煎茶、鬥茶、工夫茶、開碗、名器、品茗”六大宗。這幾天白妃雅給沈雨頡講了很多關於茶道有故事和“內涵”!也為了不只是做一個聽眾,沈雨頡也做了不少功課,雖然他對茶道也有一些瞭解,但卻沒有白妃雅那麼對一件沒有多大用處的事去直執,會去下很功夫。
今天白妃雅帶沈雨頡來到了一家名為茗藝苑的茶樓,今天她是讓他來見識見識這臺灣的特色茶藝表演!茶藝表演——是在茶藝的基礎上產生的,它是透過各種茶葉沖泡技藝的形象演示,科學地、生活化地、藝術地展示泡飲過程,使人們在精心營造的優雅環境氛圍中,得到美的享受和情操的薰陶。
自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臺灣茶人提出“茶藝”概念後,茶文化事業隨之興起,各具地域特色的茶藝館和大大小小的茶文化盛會則為茶藝表演的出現提供了平臺。經過十多年的實踐,茶藝表演作為茶文化精神的載體之載體,已經發展成為非同一般表演的藝術形式,漸漸受到人們的關注。
在我國這茶文化的歷史可算是第一人,上溯到“神農嘗百草”時期,那時候我國就形成了茶文化。後來的發展和完善與這茶文化是分不開的。
而我國最早的茶道是在晉朝的時候萌芽的,盛行於唐朝。從陸羽的茶經後,茶成了中國人的國粹,影響深遠,不僅普及了華夏大地,還遠播世界各地,除了華夏,影響深遠的要屬日本了,日本人對於茶道也是十分熱衷的。
經過幾千年的孕育、發展其茶道也變的多才多藝,而到了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臺灣茶人提出“茶藝”概念後,茶文化又更上了一層樓。
今天沈雨頡可算是大開了眼界,這茶藝表演很有意思、也很講究,從服裝、環境、音樂到禮儀都很是講究。這茶藝表演的服裝——表演服裝的式樣、款式多種多樣,但應與所表演的主題相符合,服裝應得體、衣著端莊、大方,符合審美要求。比如這“唐代宮廷茶禮表演”,表演者的服飾應著唐代宮廷服飾;又如這“白族三道茶表演”應以白族的民族特色服裝;“禪茶”表演則以禪衣為宜等等……
而表演的環境——茶藝表演的環境選擇與佈置是重要的環節、表演環境應無嘈雜之聲,乾淨、清潔,窗明几淨,室外也須潔淨,環境宜茶或氣爽神清之佳境,或松石泉下。還須預備觀看者的場所以及坐椅,奉茶處所等。
如日本茶道在茶會前要灑掃庭院,室內懸掛簡單又令人沉思良久的字畫、插花以及佈置小型花薈等,以利茶藝表演的進行,使各位進入茶藝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