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頁(第1/2 頁)
小支雲感激地點了點頭。
老大爺把張支雲領到了本村一家汪姓人家的家裡,向汪家主人簡單地介紹了張支雲的情況,要他們收留這個孩子。
汪家掌櫃家裡需要幫工,他看了看這個可憐的孩子,笑了笑說道:&ldo;行!&rdo;
汪掌櫃和老大爺聊了幾句閒話之後,便問張支雲道:
&ldo;你在我家割草、餵牛,我給你飯吃,能行嗎?&rdo;
張支雲膽怯地點了點頭。
從此,張支雲就在汪家落了腳。
在汪家的日子裡,每天的天不亮,張支雲便背著背簍到山上去割草。雖說身小力薄,但他勤快、能吃苦,每一次都會割回一背簍上好的青草。
背著青草回到家後,張支雲總是放下背簍就去給馬添草,然後才去吃飯。
為了不捱打,為了保住飯碗,張支雲拿出了十二分的力氣完成東家分派的活計,極力討得東家喜歡。
汪掌櫃對這個勤快的小孩很喜歡,也從來沒有打罵過他,飯食也還算不錯。就這樣,他在汪家呆了兩年。
第三年,汪家發生了變故,牲口也買了,張支雲在汪家呆不下去了,不得不離開汪家另謀生路。
離開汪家之後,張支雲又開始了討飯的流浪生涯。
在四川省古藺縣水口鎮的長壩槽村討飯時,被人&ldo;介紹&rdo;到大地主鄭國文去當童工。
鄭國文不僅是個大地主,還是當地的保長。這個地頭蛇權勢很大,憑藉著保長的身份,打著&ldo;剿匪&rdo;的幌子,盤剝相鄰,欺男霸女,無惡不作。
民國時期的保甲制度產生於國民黨對工農紅軍進行軍事&ldo;圍剿&rdo;之時,蔣介石以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身份督師江西。督師期間,他認為&ldo;剿&rdo;共不力的原因之一是民眾不支援政府。於是,委員長便在&ldo;剿匪總司令部&rdo;所屬黨務委員會內專門設立了地方自衛處,研究保甲制度,草擬法規,先在江西試行。1931年6月,蔣介石在江西修水等43縣進行試點,將原有閭鄰等自治組織一律撤銷,編組保甲。次年,以蔣介石兼總司令的鄂豫皖三省&ldo;剿匪&rdo;總司令部頒布《剿匪區年各縣編查保甲戶口條例》,規定10戶為甲,10甲為保,聯保連坐。1934年,國民黨&ldo;中政會&rdo;第432次會議議決由行政院通令各省市切實辦理地方保甲,據此,行政院於同年12月通知各省,普遍實行保甲制度。於是,保甲制度便由&ldo;剿匪&rdo;區推向全國。
保甲制的具體法規曾有過多次修訂。立法院曾於1936年9月制訂保甲條例42條,1937年7月2日又修正為40條,但均未公佈。抗戰發生,軍事委員會委員長重慶行營釐訂整理《川黔兩省各縣保甲方案》,1939年頒布《縣各級組織綱要》均對戰時保甲制度有具體規定。
保甲制的基本形式是10進位制(10戶為甲,10甲為保,10保以上為鄉鎮)。以後鑑於各地地理、交通、經濟情況各異,在實行&ldo;新縣制&rdo;時採取了有彈性的辦法,規定&ldo;甲之編制以十戶為原則,不得少於六戶,多於十五戶&rdo;,&ldo;保之編制以十甲為原則,不得少於六甲,多於十五甲&rdo;,&ldo;鄉(鎮)之劃分以十保為原則,不得少於六保,多於十五保&rdo;。保設保辦公處,有正副保長及民政、警衛、經濟、文化幹事各一人,保長兼任保國民兵隊隊長和保國民校校長,與鄉(鎮)長一樣,亦實行政、軍、文&ldo;三位一體&rdo;。保長通常由當地地主、土豪、頑劣擔任。國民黨對保甲長人選極為重視,竭力透過保甲長牢牢控制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