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奕山欺上瞞下(第2/3 頁)
內,清軍亡五百,傷一千;英軍僅九死八十傷。奕山不敢再戰,豎立白旗,遣廣州知府餘純保與義律議定廣州和約。
條約五款,一、三位欽差大人與各省官兵,六日之內全出城外,遠往二百里外駐紮。二、賠銀六百萬兩,明日先繳一百萬兩,自明日起,七日之內,務必繳清。三、英兵佔據各處,仍行據守;待款項繳清,炮臺奉還,兵船亦退出外洋。四、各館被掠諸件,須於七日內如數賠還,並十九年誤燒呂宋船一事,亦要七日內賠還。五、此各端須要廣州知府奉有三位欽差大人會同廣州將軍、兩廣總督部堂、廣東巡撫部院六位會銜公文,令其代行議定依議辦理,方為妥善。
約籤之後,奕山率軍退出廣州城,於六十里外安營紮寨。義律收得一百萬賠償,但等剩餘五百萬結清,亦退城南下。
5月29日,一撮英軍閒來無事,擅下四方炮臺,竄擾三元里,刨墳塋辱婦人,附近一百零三村鄉民暴怒,拎鋤持棒,圍英軍於牛欄崗,恰逢狂風暴雨,英人槍炮啞火,鄉民乘勢圍毆,打死七英軍,傷四十二。英主力來援。鄉民忿發,又圍英軍於四方炮臺。義律驚恐,照會奕山:如不能全身而退必毀約屠城。
奕山懼,令餘純保勸和。餘純保至,竭力勸解,且曰十年大計和則兩益。
眾納餘言,散。
英人恫嚇曰:後勿再犯!
鄉民即警:若敢再來,不用官兵,不用國帑,自個出力,殺盡爾等豬狗,方消我各鄉慘毒之害也!
三元里民憤漸熄,奕山奏報:初五日,英三十八戰船攻我城池;奸佞混入,燒我戰船;另一路奸佞引英人自陸路北進,越秀山炮臺為英夷奪取。我三面拒敵,此萬分危急時候,參將熊瑞升見夷人指手劃腳,遂找通事問詢。通事道夷人有冤情上奏,總兵段永福斥責:我天朝將軍奉命作戰,豈能相見!夷首兵器擲地,免冠施禮。段永福再派通事質問,夷稱我天朝不準其貿易,貨物糜爛,萬難週轉,所以特請轉奏大皇帝恩准通商,追究商欠,即退出佔地,再不滋事。現虎門藩籬已失,廣州無所依託,為保城全,不如暫應夷人;商欠由洋商代為籌措,尚有二百八十萬兩缺口,可暫用庫銀墊付。夷兵退後,即可增強武備,如夷再敢張狂,吾即杜絕通商。
廣西巡撫梁章鉅上奏:初十日有三元里附近鄉民數萬人,激於義憤,竭力抵禦,一呼四起,圍困義律等眾,功在須臾。餘純保得義律私信,出城彈壓,事遂敗。民心可用,宜責成祈貢、怡良團練鄉民,以收復相港為首務。
道光帝諭:夷性犬羊,不值與之計較,況既經懲創,已示兵威,現城內居民紛紛遞交稟帖,夷又免冠作禮,懇求轉奏乞恩。朕體諒其中定有不得已之苦衷,特許通商。相港,朕之地,必相機收回。
奕山接旨,三拜九叩,涕零而嘆:“吾皇仁育義正,戢兵安民,覆幬之恩,覃敷中外。”
閩浙總督顏伯燾彈劾奕山謊報軍情、欺上瞞下,三元里鄉民圍夷,卻被奕阻。
道光帝諭令梁章鉅密查。
梁章鉅接旨奏曰:三元里情況屬實,奕山確實阻民制夷。
道光帝接奏,謂穆彰阿道:“奕山欺上瞞下,然南粵夷患確亦平息。”
穆彰阿道:“啟稟萬歲,容奴才妄言,兵者,國之大事,存亡之道也。既已平息,小節勿計。”
道光帝嘆曰:“夷患雖平,水患又至。河南祥符三十堡堤決口,大水圍浸開封府,一濺數丈,勢如塵滾。開封城萬民惶恐,不法分子乘機肆虐,河道總督奏請開封搬遷,以避洪患。河南巡撫牛鑑卻言,一旦遷省,官紳皆逃,百姓遭殃,萬世之劫。王鼎亦同牛意。”
穆彰阿道:“王鼎剛正,可御萬難!”
道光帝道:“速傳朕諭,著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王鼎,飛馳赴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