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燕國的困境(第2/2 頁)
!”
“其一,燕國佔據齊國七十城,可只是佔據城池,可百姓們依舊不服燕國,視燕為蠻夷,時刻在反抗著。看似齊國只剩下兩個城池,可有大量齊人在反抗燕軍。樂毅雖有才略,可依舊無法讓齊人歸心。”
“其二,齊國太強了,人口有八百萬之多,燕國若是吞併消化了齊國,那時人口國力,將僅次於秦國,超越了楚國,趙國,魏國,韓國。秦國剛剛削弱了強大的齊國,豈能允許又是誕生強大的燕國。趙國也不允許燕國,變為另一個齊國。魏國,韓國,楚國,也不願意燕國變得強大。”
“我有一種感覺,當樂毅攻克即墨、莒的時刻,戰爭不會結束,那時會有秦國,趙國、楚國、韓國、魏國等五國組成合縱大軍,聯合進攻燕國。燕國可能抵擋住五國合縱大軍!”
越是覆盤著當時的局勢,越是理解樂毅。
當時,樂毅在攻擊即墨不克後,選擇撤離而去,修養生息,一方面是真的攻不破,這兩個城池軍備強大,士卒勇猛,燕軍無法攻克;一方面就是看到燕國潛在的危機,一旦全吞齊國,會有五國合縱攻燕的危機。
秦國有函谷關,可抵擋六國聯軍。可燕國可沒有函谷關,一旦五國攻燕,燕國必然重創,甚至是敗亡。
縱然是樂毅之能,也無法逆天改命。
樂毅連續七年,無法攻克兩個城池,齊人不願為燕國所用,各個城池齊人反抗無數,燕國被動至極,燕王覺得樂毅在養賊自重,選擇撤換樂毅,讓騎劫代替。
燕王的選擇錯誤嗎?
沒有錯誤!
同樣,騎劫的決策有錯誤嗎?
沒有錯誤!
樂毅選擇懷柔,對齊人實行仁政,拉攏齊人人心,可齊人不買賬,反而是反抗無數,七年依舊沒有絲毫效果,最後失敗了;騎劫只能選擇截然相反的手段,只能用酷烈的手段鎮壓齊人,割鼻子,刨墳墓,皆是為了恐嚇,鎮壓。
然而,也是失敗了。
樂毅也好,騎劫也好,都是無力吞併齊國。
就好似當年,齊國攻佔燕國,三年後狼狽離去。
當燕昭王,樂毅等,選擇鯨吞齊國的時刻,好似一條蛇想要吞掉打象,註定看最後的失敗。或者說,樂毅已經看到吞併齊國,潛在的危險,放棄全吞齊國,故意留下即墨,莒。
可只要這兩個城池沒有攻破,齊人的反抗火焰就是不滅。
樂毅不論是如何選擇,都是決定了燕國的失敗的命運。
……
PS:求追讀,大家最好不要養書,容易養死。看完本章後,多評論一下,提升活躍度,在評論區打1,或是加油。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