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論戰長平(第2/3 頁)
費千金。國之貧於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按理說,長平距離趙都邯鄲道路近,而距離秦都咸陽距離遠。應是趙軍以逸待勞,而秦軍遠道而來,糧芻輜重補給維艱才對。可實際卻是截然相反。太行數縱橫千里,橫隔東西,其間僅有小徑通行。趙軍輸運,由邯鄲往正西,越滏口陘至涉邑,又過壺口關入上黨郡,後取西南經八諫山而至故關。
“輸運五百里,以輦車輸運黍米,每車十石,三人挽之,日行三十里,十七日可至故關。來回為三十天。若是一人每日五升,三人為十五升,三十天為四百五十升,大約為五石慄米。運輸十石用慄米,僅有五石到了長平前線。若是有秦軍騎兵襲擾,損耗更大。”
“趙軍四十餘萬人,每日需三萬石,每日必至六千車。六千乘以三十,為十八萬輦車。六千乘以三,在乘以三十,大約出五十四萬人運輸糧草。丁男陣戰,丁女傳輸,並非邯鄲長平輸運,各縣各邑至邯鄲也需輸運。此戰,趙國舉國徵召,輸運之夫為百萬人,連續三年之久!”
眾學生聽著,頭皮發麻。
趙政聽著,也是心神在顫抖。
長平前線,趙人四十五大軍與秦人交戰,後方有一百萬婦人、老人能裝運糧草,持續三年之久,誰能受得了。
這只是最低的資料,若是計算路上,秦人騎兵襲擊,還有各種意外的損耗,資料只會更為龐大。
兵家夫子繼續道:“趙國僅僅七十萬戶,假如一戶為六口人,兩個孩子,一個丈夫,一個妻子,兩個老人。成年男丁,在前線長平打仗;妻子與年老的公公負責運輸糧草,留在家中,只有老婦人,還有兩個孩子,留守家中,負責種地為主,可小的小老的老,又是能耕地多少,減產是必然的。這樣的過程,連續三年之久,試問一下,誰吃得消。”
“秦人卻是水運為主秦軍運送物資的船隊,從秦國雍城(今陝西鳳翔),透過渭河、黃河、汾河,可以到達河內絳邑(今山西翼城),此處離長平已經不遠了。”
“那時秦軍一艘運糧船,一艘可運輸三百石,渭水黃河可順流,到了汾河逆流為主,可即便如此,平均日行五十里,船工大約為十人,只需一個月到達,三百石糧草可達到,二百八十石。”
“長平秦軍大約為六十萬,每日食慄米為五萬石,每日必至運糧船二百,一共需六千運糧船,運糧士兵為六萬餘人,即便計算有些出錯,可增加一倍也為十萬人而已!”
“趙人四十五大軍,需要百萬人轉運糧草,每日損耗十二萬石糧食,三年為一千多天,大戰三年趙人損耗一億兩千萬石糧食。可秦人六十萬大軍,十萬運輸糧草,每日損耗六萬石糧食,三年損耗為六千萬石糧食!”
“長久下去,趙人反而吃不消了。若是繼續僵持下去,趙人將不敗而敗。此戰,看似為六十萬秦軍對決四十萬趙軍,實際為七十萬秦軍對決一百四十萬趙人。”
“趙國多儲存糧草,粟支可支撐數年,然而三年下來,趙人就支撐不住。
“趙國的農耕仍不及魏、齊、秦等。長平之戰前,秦國已擁關中、巴蜀、江漢和河東等地,其中主產地關中的土地質量被《禹貢》評為“上上”;而趙國主要糧食生產區包括晉陽為中心的太原盆地和邯鄲為中心的漳滏流域只被《禹貢》評為“中中”。”
“秦人耕戰立國,可趙人卻是重商輕農,趙國商家錯於道,諸侯交於路。然民淫好末,侈靡而不務本;齊趙設智巧,仰機利。秦國糧儲遠超趙國,秦人糧草遠勝於趙人。”
“軍爭之法,外行看兵力,內行看糧草,夫以弱攻強,不料敵而輕戰,國貧而驟舉兵,此危亡之術也。兵不如者,勿與挑戰;粟不如者,勿與持久。”
“趙國慄米不如秦人,卻與秦人持久戰,相持三年之久,趙軍豈能不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