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1/4 頁)
前言:讓不幸不再繼續(1)
第二十三個“國際禁毒日”來臨之際,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譯文出版社邀我為《美麗男孩》作序,責任編輯趙平小姐又來信,熱忱地向我推薦這本書,並附了近二十萬字的全部譯稿。他們知道我已離開禁毒工作崗位,怕我婉拒,還特地附上我九年前的舊作《讓市民遠離毒品》一文,建議修改為序。我瀏覽了陳俊群女士翻譯的《美麗男孩》全稿,讀了她的“譯後記”,美麗男孩的吸毒墮落,透過他父親大衛·謝夫的痛苦敘述,頓時躍然紙上,激起了我悲憤之情。有人說,幸福的家庭千篇一律,不幸的家庭各式各樣。我覺得,吸毒孩子家庭的不幸幾乎萬家一狀,美國的家庭也不例外,《美麗男孩》就是最好的例證。我曾與吸毒者父母作過淚流滿面的交流,與戒毒後迴歸社會的人士進行過推心置腹的座談,在戒毒所裡開展過調查研究……撕心裂肺的一幕幕又衝擊了我平靜的心。我撥通了趙平小姐信中留下的電話,當即領受了作序的任務。
九年前,我在《讓市民遠離毒品》一文中摘引過兩封人民來信,至今讀來仍有強烈的現實感。一封是當時已年近七十歲的退休醫生夫婦寫給我的信:“我們有個兒子,現年四十二歲,由於社交不慎,染上毒癮,曾去戒毒所兩次,出來後又復吸,現在弄得家裡經濟潦倒,靠變賣家產、典當財物度日,瀕臨妻離子散的境地。我們已年邁,不僅物質上將崩潰,精神上也焦慮得快要發瘋了。請求政府救救我們,救救我們的兒子,救救所有吸毒的家庭吧……”這對老夫婦救兒心切,不僅在信中留下了真實姓名和電話,而且懇求道:“戒毒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是脫毒階段時間過短,兩週後迴歸社會又與毒圈接觸,累戒累吸,請求政府建立一所戒毒後的康復中心,使兒子能較長時間隔離毒圈人物,也許會有效。”可憐天下父母心,讀罷不禁令人心酸,這對老夫婦的呼聲代表了一批吸毒人員的父母和親人,這種切膚之痛只有他們感受最深。
另一封署名為“一市民”的信,向我舉報上海一家旅社的經理縱容毒販子:“××旅社裡長期有一些毒販子及吸毒的、打針的,他們頻繁地進出活動。二樓住的是一些大戶(指販毒生意做得大),有的房間只存放‘東西’而不住人,風聲一緊,‘東西’就轉移,犯罪分子外出避風頭,甚至有人幫助窩藏毒資、毒品,躲避公安機關搜查。旅社內曾多次發生因吸毒而死亡的事,這些情況已經嚴重影響了我們周邊居民的安危。難道這位經理不知道嗎?並非,他曾在大庭廣眾面前講:‘人家房間裡就擺擺東西,又不睡人,有啥不好?他們(指公安機關)一衝,把我生意都沖掉了。’我們市民熱切地希望政府採取有力措施,徹底摧毀這個窩點。”我見信後迅速組織警力突襲這家旅社,偵破了此案,證明來信屬實。我知道這類“旅社”在上海絕非一個、兩個,當然,他們掛的招牌不盡相同,有的稱“賓館”、“招待所”,有的稱“夜總會”、“俱樂部”或其他什麼的,事實上成了吸、販毒人員的避風港。
上海一直十分重視禁毒工作,禁種、禁制、禁販、禁吸四管齊下,但我們不要因此而低估了毒品侵襲上海的嚴峻態勢,過高地估計了禁毒工作的成績。我們應當清醒地看到,近年來,境外毒品產銷已呈擴大之勢,境內外製、販毒不法分子覬覦日益國際化的上海已非一日。這裡有幾個數字足以說明:1999年本市登記在冊的吸毒人數8437人,警方當年繳獲毒品公斤;2008年本市登記在冊的吸毒人數44423人,警方繳獲毒品公斤,十年間增幅迅猛。特別是以冰毒等苯丙胺類毒品為代表的新型毒品,短短几年迅速蔓延,目前已佔到上海“毒品市場”的近四分之三。各級政府雖十分努力,但對毒品犯罪的打擊和吸毒人員的幫教仍還有很多盲區和漏洞。因此,每一位有責任心的上海市民,都應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