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到來2(第2/2 頁)
更是用戰績親自證明了自身在治理地方與武力的實力,法家不選他選誰?
申不疑此次前來,便是收到了張嶽的親筆,前來南陽輔佐王瑾的!
酒宴期間,王瑾和申不疑與王昇相談甚歡,王瑾與申不疑不必多說,統一學派的師兄弟關係,天然繫結在一起的盟友。
而王瑾對王昇的熱情,一方面是因為此次見面,對王昇的印象不錯,而更多的原因則來源於王氏。
琅琊王氏做為王瑾那個小家族的主脈,說起來對王氏他們真不錯了,不僅僅是對他們,王氏對所有分離出去的支脈,都有錢糧資助,若是出來才華出眾的後輩更會出資或者迎回家族,接收更好的教育。
王瑾幼時,也曾得到了這份資助,直到王瑾拜師張嶽之後!
王瑾的爺爺王卓之所以在濟縣獨立,也不是因為被驅逐被打壓,自己的選擇罷了!
一個家族能繁榮數百年,絕對不是偶然,若是看到優秀之人便心生嫉妒,或壓榨其價值,奪取其資源,那麼這個家族也長遠不了!
團結互助才是世家大族能歷經數朝仍舊屹立不倒,甚至愈發強大的根基!
而席間申不疑與王昇二人卻交談甚少,雖然巧遇之後,結伴同行,但卻並無幾分情誼所在,不過是互相看重對方與王瑾的關係而已。
兩人一路而來,雖對對方有所耳聞,在此之前卻並未相見過,於是便交流了一番,可是交談中發現,他倆壓根不是一路人,兩人在天下局勢以及對政務處理的見解上幾乎完全相左。
例如在針對人性方面,王昇做為一名對儒家頗為嚮往,並拜入儒家門下的世家子弟來講,他認為,人的天性本是仁善的,民眾是國家的主體,國家是為了民眾而存在,只要教導民眾仁義禮智信,溫良恭謙讓,選拔出道德高尚之人掌握權利,國家和社會就不會走錯方向。
而申不疑做為法家弟子卻堅信,人本性邪惡,需要用嚴苛的法律來約束人的行為。
拋開其它差異,僅僅只是在人性上的討論,涉及儒法相異,所謂話不投機半句多,不拔劍論道那都是兩人比較理智的人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