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頁(第2/2 頁)
,&ot;從校園到校園&ot;的單薄履歷,必然導致與外部現實生活的隔絕。這種隔絕,對於一個純粹技術性的學者來說,不一定是負面的影響,有時甚至是必要的;但是,對於像我這樣的寫作者來說,卻是致命的傷害--書本是蒼白的,離開了生活的源頭活水,寫作將陷入危機之中。
魯迅先生後來為什麼要離開大學呢?除了北洋政府的威逼之外,我想,更加重要的原因恐怕正在於此。否則,到了上海,他依然可以到當地許多一流的大學裡去教書。然而,魯迅先生再也沒有走進大學的校門。
在北京的時候,魯迅先生已然深刻體會到:日益僵化的大學體制對知識分子完整的、本真的生命狀態具有無形的傷害。他不願繼續被這種體制所傷害,於是選擇了自由的、也是艱難的獨立寫作者的生涯。他的創作也就進入一個更加自由、更加博大、也更加深邃的境界。
我打算在獲得碩士學位以後離開北大,去尋找更加廣大的生活空間,去感受更加真切的現實生存。儘管許多師長和朋友都勸我留下來,但我還是決定要離開。我不戀棧北大,儘管在它溫柔的羽翼下,我將獲得在其他地方無法得到的安寧和靜謐。但是,我更願意獨自去承受外面的風風雨雨。
北大僅僅是我生命歷程中的一個關鍵的驛站,而不是終點。
前兩天,我已經找好了房子,剛剛搬進去。是在北大西南角的一個名叫稻香園的小區。這是一個工人住宅區,樓房有些陳舊了,但環境倒還安靜。
書籍還來不及上架,每次搬&ot;家&ot;--其實一個學生哪裡有什麼&ot;家&ot;,有的只是幾十箱子的書籍--的時候,書籍總是讓我最頭痛的&ot;財產&ot;。幾千冊的書並不算多,但僅僅是裝它們的箱子,就得找幾十個。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