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4/5 頁)
換水2次,曬乾備用。
7醫藥用途編輯
功用主治
塊根有大毒,但入藥能祛風除溼,溫經止痛。用於風寒溼痺,關節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麻醉止痛。在雲南省,廣有煮食之習慣,煮食技巧高深,甚是危險,每年均有中毒身亡者。'4'
·《本經》:主中風,惡風,洗洗出汗,除寒溼痺,咳逆上氣,破積聚寒熱。
·《別錄》:消胸上痰,冷食不下,心腹冷疾,臍間痛,肩胛痛不可俛仰,目中痛不可久視,又墮胎。主風溼,丈夫腎溼陰囊癢,寒熱歷節掣引腰痛,不能行步,癰腫膿結。
·《藥性論》:能治惡風,憎寒,冷痰包心,腸腹疞痛,痃癖氣塊,益陽事,治齒痛,主強志。治男子腎衰弱,陰汗,主療風溫溼邪痛。
·《藥類法象》:治風痺血痺,半身不遂,行經藥也。
·《綱目》:治頭風喉痺,癰腫疔毒。主大風頑痺。
·《東醫寶鑑》:治風溼麻痺疼痛,發破傷風汗。
·《綱目拾遺》:追風活血,取根入藥酒。
·《貴州民間方藥集》:治麻痺症。又為傷科要藥。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2。5-10克;或入丸、散。
外用:生用,研末調敷或醋、酒磨塗。
臨床應用
1。治療風溼性關節炎等:將草烏製成注射液,肌肉注射,成人每次2毫升(含總生物鹼2毫克),每日1次;或穴位注射,每穴0。5毫升,每次2-3穴(每日1次)或1-2穴(每日2次),10天為一療程,停藥2-3日後可繼續用藥。孕婦忌用,心臟病慎用。
治療風溼性關節炎、腰腿窟、神經痛等共6。。4例,總有效率為95。8%以上,大多治療6-10日疼痛即見減輕,對重症風溼性關節炎止痛效果尤為明顯。
此外又用於感冒發熱10例,除2例無效外,均於用藥1-3次後收到退熱效果。
2。用作麻醉、止痛劑生:草烏外用可麻醉末梢神經,作為區域性麻醉、鎮痛之用;與洋金花合用作為全身麻醉劑,似有相互抵銷副作用及增強麻醉效果的作用。
藥材特性
秋季莖葉枯萎時採挖,除去殘莖及泥土,曬乾或烘乾。塊根呈不規則長圓錐形,略彎曲,暗黑褐色。長2-7cm,直徑0。6-1。8cm。頂端常有殘莖和少數不定根殘基,有的頂端一側有一枯萎的芽,一側有一圓形或扁圓形不定根殘莖。表面灰褐色或黑棕褐色,皺縮,有縱皺紋、點狀鬚根痕和數個瘤突狀側根。質硬,斷面灰白色或暗灰色,有裂隙,形成層環紋多角形或類圓形,髓部較大或中空。無臭,味辛辣、麻舌。
炮製加工
制草烏:取淨草烏,用涼水浸漂,每日換水2-3次,至口嘗僅稍留麻辣感時取出,同甘草、黑豆加水共煮,以草烏熟透;內無白心為度,然後除去甘草及黑豆,曬至六成幹,悶潤後切片,曬乾。(每草烏100斤,用甘草5斤,黑豆10斤)。
藥材鑑別
1。草烏橫切而:後生皮層為棕黃色,皮層薄壁組織中偶見有石細胞,單個或成群,內皮層明顯或不甚明顯;韌皮部寬廣、散有篩件群;形成層環呈多角形;木質部導管數列、位於形成層角隅內側,有些呈“v”形排列,髓部較小,薄壁細胞中充滿澱粉粒。
2。草烏粉末棕褐色,澱粉粒甚多,單粒,類球形、多角形或半圓形,直徑2-28μm,臍點呈點狀,裂隙狀及星狀,大粒層紋明顯,復粒由2-10粒複合而成;石細胞革個或2-5個成群,類方形,長方形或長圓形,壁稍厚,紋孔明顯,有的含棕色物;導管為網紋,稀有梯紋。
3。取草烏粉末約0。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