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第2/2 頁)
虛無的&ldo;巴頓集團軍群&rdo;。為什麼用巴頓?因為他是盟軍中最令德軍聞風喪膽的人物。在諸葛亮的麾下,這個任務就交給了趙雲,他向箕谷的行軍頓時吸引了魏軍的主力,為諸葛亮奪取隴右創造了戰略的真空。為什麼不用魏延?顯然諸葛亮認為他的資格和威懾還不夠。在曹軍中,最為畏懼的蜀國將領,只有趙雲!從實戰的效果看,趙雲所起到的作用,完全不亞於巴頓。而臨危不懼,從容退兵,更表現出了百戰名將實非浪得虛名。諸葛用人,可謂得宜。
盟軍中沒有第二個巴頓,蜀軍中,也沒有第二個趙雲。
趙雲其人,無論從史冊還是從民間流傳看,皆文武雙全,然每每苦戰時子龍向前,升官時趙雲不見,甚至無端被貶(街亭之戰後)以蜀漢對人才的重視,形成奇特的一幕。從白帝託孤的看重,從資歷和人脈,都可看出他和劉備,孔明存在的不尋常的關係。他完全具備升官的條件,而以諸葛亮,劉備的才智,也並沒有視而不見 -- 事實上他就是在劉備麾下逐步成長為獨當一面的將領。然而他卻屢屢不得升遷,翊軍將軍的位置一坐多年,以至有人以此認為其在蜀漢地位低下。某以為,從政治角度,他和諸葛亮的官職都曾經長期&ldo;凝固&rdo;,更象蜀漢統治核心的一種策略性安排。感覺上,這是撫慰新進勢力的一張好牌。
職務,爵位,往往用於籠絡離心勢力,卻不需要下於最核心的集團,比如國民黨時代,最令朝野震怖的人物,莫過於軍統戴笠,此人掌控的策反偽軍,特務武裝,軍統力量不下百萬,尤其後兩部分的排程,效率超過任何一個國民黨軍隊勢力,他死的時候,卻只是一個少將,還是1945年才發表。蔣介石終生稱其為戴科長。倒是馮玉祥,何成浚這樣的雜牌子早早就扛上了上將軍銜。問題是,誰更代表了國民黨的統治核心呢?朝鮮停戰談判,坐在美國代表對面的是扛著大將軍銜的朝鮮將軍南日,而真正的主角呢?是他背後那個只有中將軍銜的李克農。趙雲對官職的寵辱不驚,其實也隱現了他在蜀漢政權中的真實地位。諸葛亮也是長期擔任軍師將軍沒有提升。職務,並沒有影響他們在蜀國統治核心中發揮作用 -- 就象失街亭後,自貶三級的諸葛亮地位並不低於車騎將軍的劉琰一樣。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