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2章 國都之爭(第2/2 頁)
,太子殿下上朝去了。”徐妙雲才放下心來。
情場上不順利,就專心搞實業。
不管怎麼,朱標又回到了應天,不管他願意不願意,都要繼承大明的皇位。
受社會歷史條件限制,也無力發展重工業,發展鐵路也不現實。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遷都。
應天地處江南,偏安一隅,不適合做為都城。
朱標看中的都城有北平和上海縣,如今上海縣已經建設的頗具規模。倭寇也被打的苟延殘喘,命懸一線,海運也發展是如火如荼。
可是,朱標並不打算建都上海。
很多穿越者都認為,明清的落後是因為老朱的禁海令,建都上海,明朝就能成為世界強國。
歐洲能發展起來,靠強大的海上貿易。
這和英雄史觀一樣,也是他們短視的一種表現。
西歐支離破碎,海岸線長,和美洲只隔著一個大西洋,與非洲更近。靠著帆船就能實現兩地之間的溝通。
他們在非洲掠奪黑人到美洲去賣,在北美種植棉花,在南美開採金銀,運回本土發展工商業,形成一本萬利的三角貿易,發展海上貿易得天獨厚。
大明朝和美洲隔著廣袤的太平洋,離非洲更遠。
南邊只有沒有開化的南洋諸國,受熱帶季風影響,這裡溼熱多雨,很難開發,人口稀少。
南邊的菲律賓,一直都是部落聯盟,在永樂年間,才有了自己的國家。
沒有人口,就沒有辦法發展經濟。
只能坐船去更遠的印度和非洲,以那時候侯的技術條件,翻船的可能性極大。
大明不像是琉球和日本,地方狹小,人口少,靠海外貿易,就能實現豐衣足食。
收益低,風險大,所以後面的皇帝就逐漸拋棄了遠洋航行。
作為傳統的陸地國家,要改善民生,還是要靠自身。
所以,朱標在新都城的選擇上,最終還是選定了北平。
遷都是一個繁瑣的過程,牽扯到各方面的利益。
歷史上的朱標就是去了一趟西安,被人給暗害了。
朱棣能遷都成功,是因為他的班底是河北軍事集團。
現在朱標手上卻沒有什麼籌碼,只能是先做一些提前準備工作,疏通大運河,還用水泥修了一條從應天到北平的高速公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