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易定者無感,易感者無定(第1/7 頁)
天道酬勤,以其文化具備如此之大的包容性,便是有更早先的諸者們已經將道的“無”確立在此,後遂,潛移默化。至於後續,在越來越多的人類迭代遇跡中,這份意識是否會出現斷層,那便就又是一段艱難險阻的辛苦傳承;
要知道,“無”是沒有聲音的,弱者也是沒有聲音的;
得道是“無我”,貴在更“有他”。
以其“無效無望不知盡頭的勞動,確實可以說為是最嚴厲的懲罰。”
然而,最“道”是無求,所處皆已有;
其便是:(和)誠善則中,物獨為有;
以“有”為“獨”“組”,以“無”為“有”終;以“有為”而“獨組”,以“無為”而“有終”,是知量也。
所以,究竟是什麼樣的認知才算是突破我們的思維,恐怕首先便是以:在“‘善’等正向、正能量”作為永遠出發點的基礎上,認識“中”的含義吧。
但什麼是“有”,物獨為有;那麼,難道不獨就不有了嗎?可見並不是,其只是針對人為或其他等生物具有對照而言的“認知”;有對照,發現出了不一樣才有了“獨”;不產生、不對照、不分離就沒有概念;而其也便是我們認知和開創自己力所能及、發明和創造、去法華於世的開始;
而當一個一旦有了“索求”的人,並且還不想像“無”一樣把所有的念想都集中在自己身上,依靠自己;那麼,其所展現出的,就極可能便是一個貪婪而自以為是的“有”,以其可以隨意從自身“有”的角度上出發,而無用再去考慮其對於其他的事物是否有利害的情況;
在“中”才能弘道,沐“土”才能成嬌。(以其“中”非地理位置,其“土”也非物質所指,而更在於我們所具有的根本性文化理念。)
否則我不曉得你是要去做一件什麼樣的事情,我不懂得你是要叫別人、或是驅使別人為你或你的團隊做一件什麼樣的事情。而也並不曉得你在多變的環境中,究竟固守著怎麼樣的信言教條。恐怕也不過是在各種各樣的混亂中,引入了多邊關係,使得搖擺不定的自己得以暫時求全。
以其出發點不對,結果還能有不偏離的道理;以其出發點正確,結果會歪打正著也說不定。
所以,不是一個人改變了,環境才能改變;而是所遇見的環境變化了,這個人才有改變的可能;這句話不完全正確,但也相對講出了一部分。而以此也可見環境(包括地理性的環境等因素)對一個人或是一個民族、民族性的影響有多巨大,可以說是,基本上是完全性的影響。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以其易定者無感,易感者無定。
沒有前人的智識思維積累,其後人便很容易會出現因為意識斷層而發生的導向性錯誤,因為沒誰能夠從出生起就可以知道一切該怎麼處理,一旦遇跡錯誤,那便也就是誤入歧途的開始。
人心可被催眠的程度就同道的“無”一樣,任而處之;換而言之,但當其一旦形成出一套完整的自我處世價值思維觀和方式,則又會在一定程度上反哺環境,將自己的能量從中召喚出來,去改變環境,影響他人。
那些一切我們所能夠看得到的對抗,都是我們“以相制相”的手段,然而,究竟是什麼在驅使著我們不斷地能夠去“以相制相”,去隨著變化而變化,我想這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但或者,我們想要的答案已經浮出了水面;沒有為什麼,就是因為我們心目中所具有的理念就是“中”,就是從“無”看到所有的一切,就是“變”;而也就是像道一樣,自始至終,從來都是這樣,即使是跌倒、受挫,我們也依然還是會重新站起,回到像“無”一樣的基本點,發生涅盤;
因為其本就是“無和空”的自性也;
因為這本來就是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