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給自己一點空間,才能從天地間有收穫(第1/2 頁)
人可以孤獨的行走,人最終也是孤獨的死去,陪伴總是短暫,孤獨才是永恆。即便如此,人也不是孤單的,和他人、和世界都存在千絲萬縷、割捨不斷的聯絡。不管如何想掙脫世界的束縛,但依然在世界中。
在廣袤的星空,宇宙是寂靜的,也是彼此分離的。人世間有太多的嘈雜和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人是需要清靜的。任由瑣碎纏繞己身,總會讓迷失本心的。給自己一點空間和寂靜,才能從天地間有所收穫。
莊子說,有知覺的物類,包括人,都是依靠氣息的流動,在看不到的背後有一種能量把彼此隱形地連線起來。比如,你面對一片鬱鬱蔥蔥的森林,你會感到心曠神怡。面對廣袤的海洋,你會感到心胸開闊。
這是人與自然的能量連線,人與人之間同樣也存在著連線。比如,和志同道合的人交流時,你會感到很興奮,這是能量的共振,或者你會說是心有靈犀。因為屬於你們各自的能量可以交織在一起並引發共鳴。
當你和意見不合的人溝通時,你會感到心累,這是能量的抵消。你會說這是你們三觀不同、八字不合、牛頭不對馬嘴、話不投機半句多。因為屬於你們的能量是相沖的,水火不容的,所以你們談不到一塊去。
萬事萬物的背後,都有一種看不見的能量在自然流動。這種看不見的能量,普通人看不到,不以為然,無視它的存在。有道之士卻能感受到冥冥之中能量的聯絡和互動,不僅不忽視它的存在,還很重視並運用它。
莊子說:“凡道不欲壅,壅則哽,哽而不止則跈,跈則眾害生。”意思是說,凡為道是不求滯塞,滯塞就會不通暢,梗塞不止就會相互乖戾,乖戾就會產生各種禍害。不能宣洩的,必然造成淤堵,成為禍害。
俗話說,“堵塞不通”是百病的根源,就是這個道理。就像人的情緒,悶氣、怨氣一直憋在肚子裡,遲早會爆發出來,並會給自己或旁人造成傷害。老子口中的稚子沒有心機,不被塵世汙染,與道是最接近的。
隨著年齡的增長,社會閱歷的增多,燈紅酒綠下的陶醉,人與人之間的碰撞,利益的糾纏,世俗的牽絆,人就會漸漸脫離天真,融入紅塵,形成一種穩定的心智,用來認知這個世界,也用來保護自己。
這種心智,或者說對世俗的態度,就是一柄雙刃劍,一方面可以保護自己不受他人的侵害,另一方面也隔絕了自己和天地之間的聯絡,從而失去靈氣。就像人總是在滿足口腹之慾,而忘記對其它生命的傷害。
所以,洞悉其中道理的人,如莊子說的“棄智絕學”,老子說的“絕學無憂”,不再依賴心智來保護自我,而是放下自我,順應天地的變化,和大道同行。為了清淤,你引進清道夫,結果清道夫氾濫成災,生態失調。
大自然自有一套運轉系統,會自我進行調節。你參與越深,對它傷害越深。萬物自有規律,形成一套生態鏈。有消失,就會有增補。少點干擾和插手,留出一個空間,道才能順暢流動,人才能從中獲得能量。
這世間並不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都是彼此相連,生生不息、源源不斷的。只有留出空間的人,才能保持自身的流暢性和新鮮活力。留出空間,才能拓展空間。就像做人留一線,是給別人空間,也是給自己餘地。
留有空間,你才能享受一份寂靜,更好地去發現自己存在的問題,並進行疏導,讓自己變得順暢,這樣才能更好地與外界聯絡,汲取天地間的能量,壯大自己。靜默可以調理疾病,寧靜可以止息焦躁。
莊子說:“靜然可以補病,眥滅可以休老,寧可以止遽。”意思是說,心靜可以調養病體,按摩可以延緩衰老,寧靜安定可以止息內心的急躁。心神不寧,必然讓自身與外界能量衝突,加重自己的不順暢。
老子說,孰能濁以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