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殘忍,才是真正的人性(第1/2 頁)
叢林法則是怎樣的?人們常用兩個詞來形容自然界這種狀態,一個是適者生存,一個是弱肉強食。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很多時候看到的是自然界生命的和諧;站在生存者的角度,往往是你死我活的戰爭。
人類社會是自然界的一個縮影,生存方式與自然界一樣。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階層高的人,踏著階層低的人,階層低的人,踏著更低的人,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人風餐露宿,為果腹而苦苦掙扎。
從人類成為生靈以後,鬥爭或者說剝削就沒有停止過。先是與自然界的鬥爭,各類生物為生存空間大打出手,搶佔地盤,拼個你死我活。誰勝利了,誰就可能會成為自然界的主宰,失敗了,就成為口食。
在初期人與猛獸的戰爭中,人類是節節敗退的,成為猛獸的口糧。隨著大腦的發育、前肢的解放和工具的利用,猛獸在人類陷阱和團隊協作下開始潰敗,一些被亡族滅種,一些被圈養成為口食。
火沒有被利用前,人類也是同猛獸一樣茹毛飲血,對猛獸生吃活吞,殘暴血腥。成為自然界頂端的生靈後,人類建立了城池,猛獸逐漸被驅趕。狩獵不再成為糧食的主要來源,種植、圈養佔據了主流。
即便從事危險的狩獵越來越少,吃食越來越精緻,但對生命的掠奪並沒有減少。生存需要飽腹,前進需要慾望,對生靈的殘殺依然存在,甚至越演越烈。曾經是獵殺猛獸,只不過慢慢變成了獵殺家畜。
隨著人類勢力越來越大,人的慾望也越來越多。曾經吃食只是為了果腹,慢慢變成了吃食是為了享受。為了果腹,一個人斬殺一隻雞就可以,然而為了享受,只吃雞翅的話,一個人需要斬殺可能五六隻雞。
殺一隻雞是殘忍,殺五六隻雞更殘忍。通常人們沒有反應,是因為相互之間的拼殺,讓場面更血腥,單方面的虐殺,場面會相對溫和一些。然而,不管是血腥的殺戮,還是溫和的殺戮,同樣都是殘忍。
在與猛獸的戰役取得勝利後,人類開始把屠刀伸向同類。開始的時候,是部落與部落之間的爭鬥,爭水源、爭地盤、爭人口。男的要麼殺掉,要麼成為奴隸,女的毫無意外成為奴隸隨意賞賜、買賣、凌辱。
伴隨初級國家的產生,人祭、殉葬、刑罰也出現了。如果與猛獸鬥爭是因為果腹的需求,那麼同類相殘就是權力的慾望。猛獸是因為能成為食物而被殺,而人祭和殉葬則是為了死後能延續手中的權力。
動物之間雖然也殘忍,但往往很少有濫殺的情況。老虎飽腹後,只會偶爾也會繼續殺其它動物,更不會為了展示百獸之王的威嚴而屠戮一切。草食動物更是隻要吃飽後便悠閒自得,不再去踐踏植物。
人類殘忍的多,為了權力,屠戮城池的屢見不鮮。甚至殺一人則為賊,殺一城者被認為是“英雄”。每次權力的更迭,都是普通人的噩夢,人殺人、人吃人,成了稀鬆平常,戰前戰後的人口往往是斷崖式的。
隨著普通人的逐漸覺醒,似乎人類的殘忍減少了,其實這只是一個錯覺。國與國之間的利益紛爭依然存在,小摩擦不斷。只不過生產力發展了,過去食物爭搶的打打殺殺,逐漸演變成了經濟之間的戰鬥。
商品流通便捷,讓果腹的慾望不要再兵戎相見,只要財富足夠就行,更多刀槍上的拼命演變成資本的博弈。普通人沒有財富的支撐,只能流離失所。權力和財富的掌控者則透過手中的資源對他人進行掠奪。
看得見的地方總是歌舞昇平,看不見的地方依然藏汙納垢。權貴者為了權力、財富和生命,在陰暗的角落裡做著見不得人的勾當,而普通人被無情的針對,甚至突然消失,叫天天不靈,叫地地不應。
高高在上者總是說得冠冕堂皇,卻並沒有憐憫之心。他們的享受,總是從普通大眾中掠奪而來。情願把牛奶倒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