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新的開始(第2/2 頁)
7元,這就是最終的入股資金,後續就不再接受入股了。縣裡也投資了一樣多的資金,這對縣裡財政而言都是小意思。
13個合作社佔股51,縣裡佔49,那1算土地投入。縣裡每年的分紅至少80投入到這些鎮的各種基建、社員福利等公益之中,一起將各地建設好,也算一種新型的共富政策。相當於縣裡一次性投入一筆資金,幫助地方發展。
工廠終究會垮的,但是在王致遠的指導下,這個工廠怎麼著也要紅火個二三十年吧,這些年肯定是賺錢的,後期社裡富裕了,再辦別的也就輕鬆多了。
黃元餘在這個時代是無機化合物這方面的專家,前些日子在籌備工廠機器,同時也在工人學校給大家培訓。現在暫時擔任玻璃廠的總工程師,雖然有些大才小用,但是也可以解決工廠的燃眉之急。
這邊13個合作社,到學校報名培訓的人有802人,在其中選出了23個人當管理者,其中工廠的廠長一人,副廠長5人,其他銷售科、保衛科、物料科等都選好了人。其他人當小組長,負責培訓工人。
,!
當機器進廠後,黃元餘就帶著這些人在工廠試生產了起來,各地不少社員都跑過來看熱鬧,各社也在選拔到玻璃廠工作的工人。具體的管理王致遠就沒有過問了,只是派了兩名人員負責看管財務,在縣裡選了個黨員擔任工廠的党支書。
其他四個鎮,建了一個苕粉加工廠,一個火柴盒廠、一個傢俱廠、一個小紡織廠、竹鐵製農具、服裝廠、體育器械廠、蜂窩煤廠等小工廠。首先是這些鎮不是連線在一起,都是相互分開的,搞大工廠不合適。
4個鎮又分為8個合作社,目前的這些合作社的工廠,有不少都是縣城裡面的工廠業務下放到地方,如小紡織廠就是縣裡紡織廠淘汰的手動織布機、半自動織布機所組成的;竹鐵製農具這是將縣裡鋼鐵廠的部分業務全部轉移到了合作社……
前期的合作社肯定是要扶持的,而且縣裡的佔比也只有30到40的樣子,這些廠肯定是賺錢的,前期賺點錢積累資金,後面再跟周邊聯合起來做大做強。
等過了幾個月之後,大家就會發現合作社的好處,基本每家都有一個勞動力是工人,一年的收入比單幹種地高不少,更何況還有合作社分紅,有些家還有人做土地種植的工作,一年下來收入比縣裡不少幹部都高。
關於通和縣的地理位置,放一張省的行政圖,大家點開看我的段評。
:()從1949開始當縣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