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行動力(第1/3 頁)
想辦法,想什麼辦法?
王勃感覺到絕望。
連李裹兒一個小孩兒都能想明白,借錢給農民是能賺得到錢的,何況那些世家大族?
這些年,在皇帝不斷的打壓之下,門閥世家比以前削弱了很多,不再存在之前那種,只知王謝,不知天子的大門閥世家,也不存在一州半府都是某一家田產的狀況。
但削弱,不是消除。
因為李家本身自己就是門閥中的一員,這決定了他們不可能將所有的門閥都趕盡殺絕。所以在種種限制措施之後,世家仍然享受著特權,以及佔有了諸多的土地和人口。
要知道,均田制實施的可是在無主的荒地上,那些能在戰亂中保持傳承的世家們,還有很多正佔有著這個國家最肥沃的土地。
除了門閥世家之外,還有豪強地主。
在這個時代,中央對於地方的控制力,隨著距離中樞權力的衰弱而減退。
簡單的說就是,皇權不下鄉。
所以到了縣以下的行政區域,管理主要是靠地方豪強地主來維持執行。
歷朝歷代針對這種情況,都有想辦法剋制,例如地方上扶持三老,讓他們來自治,藉此對抗地主。
但實際上,一旦權利分發到這些人手中,又會增加出一群新的權利階級,一兩代人之後,這些人基本就變成新的食利階級。
你再指望他們對抗既得利益者,維護弱勢群體的利益,那就是個笑話。
很多百姓,為什麼大家都均田,別人一年比一年富裕,他們家卻年年欠債,每年都是還了舊債又添新債?
是他們不努力嗎?
不,是因為他們先天性就比別人弱。
同樣的分地,豪強地主家有人脈,有關係,可以分到足額的,肥沃的,他們就只能分到邊角的,不足額的。
這樣即便他再努力,也比別人收成少。
而為了活下來,又要去借。
這麼一年一年下來,最終別人變成地主,有更多的錢和更好的地位去走關係,他們卻只能現在這個泥沼中,越沉越低。
除了原本就的門閥、豪強,皇帝為了打擊這些門閥豪強時提拔出來的新貴們,也在侵佔百姓的生存空間。
就像是關中地區,皇帝們為了打擊世家利益,大肆分封皇室宗親和親信的臣子來對抗。然而經歷高祖、太宗,高宗三朝,如今這些人也繁衍成了龐然大物,形成新的階層。
王勃是個對政治不敏感的人,要不然也不會混成那樣。但依照他的目光,和他走了不少地方之後的感觸,他覺得再這麼下去是要出問題的。
感覺總有一天,皇帝會控制不住地方。
如果李裹兒知道他在擔心什麼,就會告訴他,不用擔心,因為你擔心的事情一定會發生。
幾十年後,地方的節度使的權利就會因為平亂而膨脹起來,藩鎮割據成為唐朝中後期的頑疾,最後直至大唐病入膏肓,轟然倒地。
而這一切的根源,就是土地,或者說,如何農民們該如何活著。
大唐在早期是沒有職業軍人的,它的軍人在某種意義上就是農民。他們和農民一樣,獲得官府授予的土地,農閒時便參加軍事訓練,發生戰爭時就從軍打仗,參戰的武器和戰馬自備,折衝府負責府兵的選拔訓練。這套制度,既保證了兵源,又減輕了朝廷的軍費開支。
早期大唐的戰鬥都是速戰速決的,百姓服兵役的時間也不長,並不會影響生產,所以皇帝和百姓都很高興。
然而隨著高宗和如今的戰爭頻繁,且許多戰爭曠日持久之後,府兵們的生活狀況遭到了嚴重的摧毀。
首先是,作為壯勞力的他們,因為打仗而錯過了種地的時節,導致家庭收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