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我主在北,不可使我面南而死!(第1/4 頁)
禮記王制:天子七日而殯,七月而葬;諸侯五日而殯,五月而葬;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殯,三月而葬。三年之喪,自天子達。庶人縣封,葬不為雨止,不封不樹,喪不貳事。自天子達於庶人,喪從死者,祭從生者,支子不祭。
建安六年九月,鄴城。
大將軍鄴候袁紹靈柩出鄴城北門往渤海郡郡治之西北處滹沱河北,面朝滹沱河,坐北朝南,墓地封土高大,自成一丘,墓前起闕,兩旁自有袁紹麾下已逝世臣屬和高句麗以及烏桓等部之石像。
隨後袁紹三子,袁譚、袁熙、袁尚三人一同回返鄴城,行完七虞之祭,袁熙便以幽州邊事,返回幽州,而袁譚和袁尚也知道,袁熙不願捲入此番爭鬥,所以只是各自叮囑袁熙莫要忘記卒哭之祭,而後鄴城之中,袁譚、袁尚兩人相爭,雙方麾下士卒也剋制不住,鄴縣城內,常有好勇鬥狠之事,城中鄉老屢屢制止,袁譚和袁尚兩人卻是不加以阻攔,反而大肆鼓勵。
袁譚久居青州,鄴城上下皆是袁尚之臣,但如今朝廷以袁尚為大將軍,自己為車騎將軍,車騎將軍之職,位居大將軍、驃騎將軍之下,而在衛將軍及前、後、左、右將軍之上,位次上卿,或比三公。
所以自己也無法明面上對抗袁尚,只得另尋他法,就比如進駐黎陽,黎陽在鄴城之南,太祖高皇帝之時,始設黎陽縣,黎陽之東便是號稱帝丘的濮陽,濮陽據中國要樞,不獨衛之重地,抑亦晉鄭吳楚之孔道也”,向為兵家必爭之地,春秋時期的城濮之戰、鐵丘之戰等都發生在這裡。
往西便是昔日殷商之都朝歌,自朝歌而南下,可縱馬河內郡,兵臨大河一線,往北便是鄴城,只要佔據黎陽,便可以控冀州半郡,並藉此與袁尚相爭。
於是在袁熙返回幽州之後,袁譚請命道:“我為青州刺史,如今青州半壁已在曹操之手,我當領軍南下駐守黎陽,以防曹操北上冀州。”
袁尚本欲答應袁譚,但逢紀、審配等人勸道:“黎陽,東可進濮陽,濮陽,乃中國之要樞,可抑三州之地,西可進軍朝歌,佔據河內,當少遣士卒,且由我等重臣隨之,以防車騎將軍在黎陽生亂。”於是袁尚遣兵一萬,由逢紀帶領隨袁譚南下進駐黎陽。
袁譚到黎陽之後,收攏各地從河南迴返之潰卒,又令人回書鄴城道:“曹操在南,兵精糧足,我在黎陽,並不過萬,糧草不繼,武備不足,難以抗之,鄴城當再遣精兵數萬南下黎陽,由我領之。”
袁譚的上疏很快就得到了反饋,袁尚遣使者來黎陽送信,信上只有兩字“不準!”
袁譚大怒,與麾下將領在夜間商議,先殺逢紀解袁譚心頭之恨,再徵募冀南青壯,自編一軍,一黎陽為基,抗衡袁尚。
袁譚先以議如何安派大河一線防務為由,將逢紀請來,逢紀剛一入府便被袁譚所令之侍從所殺,後讓人攜逢紀之首級,隨後便立即將逢紀屍首送往鄴城,袁尚早已得此訊息,又見逢紀屍首被送回鄴城,於是兄弟二人嫌隙漸大。
曹操同時帶領大軍北上從東郡渡河,準備先攻黎陽,開啟北上鄴縣的大門,袁譚見曹軍勢大,向袁尚告急,袁尚接到求援書信,害怕袁譚得到援軍之後,納入自己手下,不再歸還,便讓審配留守鄴城,自己親自帶兵南下援救袁譚。
建安六年年底至建安七年二月,曹操率軍與袁氏兩兄弟先戰於黎陽,袁譚、袁尚敗退湯陰,再戰於洹水南岸,袁氏兄弟大敗而歸鄴城,袁譚兄弟逃回鄴城,曹操領軍追至鄴下,割鄴城城外之麥而還。
時諸將皆欲乘勝攻下鄴城,郭嘉卻勸曹操暫時回軍。他認為袁氏兄弟二人本有矛盾,如果急於一時,這兩兄弟必然會先聯兵抵抗大軍,還不如先回返許都,等待袁譚與袁尚之間矛盾爆發,再大舉進攻,一戰平定中原,曹操採納郭嘉的謀劃,便安排大軍駐守漳河以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