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江東基業,東海魯子敬(第2/4 頁)
江東世族,元從武勳都能從中獲利,並且經過一系列的利益交換拿到自己想要的政治資源。
這就讓跟著孫權的江東世家看到了好處,不僅能拿到更多的政治資源,還能隱匿人口,侵吞土地得到足夠多的經濟上的支援。
而荊州的精華之地便是在大江沿岸以及宛城和襄陽一線,荊州土地肥沃,百姓富足,收取賦稅,自己不但能在軍事行動上獲得政治資源,還能在荊州再次擴充自己的土地和足夠多的人口。
而且將來這孫氏有朝一日想要進取中原,那荊州之土、荊州之民不可缺,只要成功自己便能從一州之世族一躍成為昔日汝南袁氏,陳留陳氏等一樣的世家大族。
從大江想要進取中原只有兩條路可以走,一條是過江從合肥進入淮泗進軍青、兗,進而奪取中原、河北,另一條則是從荊州沿漢水北上宛城,再從宛城進軍豫州,經略中原,進圖河北。
襄陽,江夏,江陵是荊州的三大重心,至於號稱天下第一大郡的南陽就別提了,先是被黃巾肆虐,再被袁術巧取豪奪,最後又屢遭兵革,這些年那還有天下第一大郡的風光。
襄陽,江夏,江陵三城如鼎之三足,也可以看作劉表接南郡、江夏、襄陽三地的世家作為支撐自己在荊州統治的基礎。
使荊州在面向不同的方向時,可以作出不同的戰略意義。
若是要進取中原,定鼎天下,則需重襄陽;
若是進取江東,割據東南,則需重江夏;
但若是不願進取,只願坐觀虎鬥,則需重江陵。
荊州的地勢就決定了荊州主政之人的志向對於三城的重要程度,襄陽可從南陽西進三輔,東出河洛進而佔據中原,定鼎天下。
江夏只需沿江順流而下,便可以全佔江東,而江陵所代表的南郡則時上承南陽,下接桂陽郡、武陵郡、零陵郡、長沙國,是荊州政令,經濟的節點,南郡一失,就代表荊州已失。
荊州的戰略位置可以說是進可東、可西、可南、可北,四方任意挑選,退可保境安民,坐觀虎鬥。
現如今劉表新亡,膝下長子與劉備合流佔據江夏,次子投降曹操將荊襄九郡拱手他人,荊州文武也分為兩派,甚至是三派。
當初隨劉備從襄陽南下的便是支援劉備的人和支援劉琦的人,至於劉琮早就成了孤家寡人,蔡氏等人則為曹氏搖旗吶喊,當然也有江夏的一些豪族私下聯絡江東。
所以孫權這才派魯肅前來名曰報喪,實為打探虛實,而魯肅則是早在周瑜的引薦之下,成為了孫權的臣子,而魯肅剛和孫權見面,提出了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盡力佔有長江以南全部地方,然後稱帝建號以便進而奪取天下的謀劃。這有同漢高祖建立大業啊!”孫權卻說:“我如今盡一方之力,只是希望輔佐漢室而已,你所說的非我所能及。”
《三國志》:權即見肅,與語甚悅之。眾賓罷退,肅亦辭出,乃獨引肅還,合榻對飲。因密議曰:“今漢室傾危,四方雲擾,孤承父兄餘業,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顧,何以佐之?”肅對曰:“昔高帝區區欲尊事義帝而不獲者,以項羽為害也。今之曹操,猶昔項羽,將軍何由得為桓文乎?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權曰:“今盡力—方,冀以輔漢耳,此言非所及也。
而魯肅在曹操重新奪取南陽並準備南下時,向孫權進言道:“荊楚之地與我們江東鄰接,順水而往可達北方,外連江、漢,內隔山陵,有如金城堅固,沃野萬里,士民富足,如果佔有這塊地盤,就是打下了建立帝王之業的基礎。
如今劉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