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恐怖的遼響數量(第2/2 頁)
記載的源頭又當是出自明太監劉若愚在崇禎年間寫成的《酌中志》一書。
《酌中志》的原文是:“先帝好馳馬,好看武戲,又極好作水戲,用大木桶、大銅缸之類……”
“當其斤斫刀削,解服磐礴,非素暱近者不得窺視,或有緊切本章,體乾等奏文書,一邊經管鄙事,一邊傾耳注聽。”
“百官奏請畢,玉音即曰:‘爾們用心行去,我知道了。”
從這裡就能看出、朱由校心靈手巧,善於機械設計,精於建築傢俱的製造,具有這方面的天才是事實,但說朱由校為了做木匠就不理朝政,這不過是輾轉傳聞之後,對事實的歪曲。
天啟元年十二月的時候,內閣首輔葉向高曾經給朱由校上疏說:
“我皇上聰明天縱,朝講時臨,真可謂勤政好學之主矣。但今之嘗朝,既是套數具文,無關於政事。而日講開陳,時刻有限,亦恐不能洞悉於義理之精微,古今政治之得失。”
也就是葉向高也承認天啟很勤奮,經常上朝,也經常聽講,可他又擔心朱由校會像萬曆和嘉靖一樣退處深宮,荒廢時間。
不過當他看見朱由校在內廷休息也會批閱奏疏的時候,會經常傳諭,說明朱由校即便在宮內都是非常留神關心國事政務。
之後朱由校退居深宮也沒有荒廢朝政,只是懶得上朝了。
畢竟就明朝晚期的政治局面,上朝就是看一群人吵架,吵到最後還想不出一個解決事情的辦法。
倒不如直接在深宮處理朝政,覺得事情可以就下旨,被內閣駁回就換一批聽話的內閣。
因此、哪怕朱由檢對明末歷史有些熟悉,但作為一個需要工作的人,他不可能天天抱著《明實錄》、《明史》來翻看。
他只記得住一些大事,個人的小事是很難記住的。
見朱由校問他意見,他也上前看了一眼。
【戶部奏遼東新餉自萬曆四十六年閏四月起至泰昌元年九月止共發過一千五十一萬五千七百二十三兩有奇,尚積欠遼東餉銀一百二十八萬七千四百兩,其餘各邊一百六十五萬兩,請帝發內努犒賞九邊沿途十一鎮兵馬。】
這奏疏很是新奇,當然、朱由檢指的不是其中的內容,而是其中的文體,居然是繁體摻雜著簡體文字。
“沒想到明代就有把簡體文字寫在公文上的操作了,不過這簡體文字和後世的簡體文字還有一點區別……”
感嘆了一聲簡體文字和繁體文字共用的奏疏後,朱由檢就關注起了其中的內容。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