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部分(第2/4 頁)
博士生、研究人員提供到企業掛職鍛鍊的機會,培養大批國際文化貿易的骨幹和後備人才。
(五)技術
當今時代,高新科技已經成為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火車頭,它在文化產品生產領域包括從內容到形式、從生產方式到傳播方式的廣泛應用,必將極大地促進文化產品生產的發展和創新。文化與技術的融合將形成強大的經濟競爭力。科技含量高是美國文化產業的一個殺手鐧。尤其是在大眾傳播媒介領域,印刷複製、電子排版、網路傳輸、數字化、通訊衛星等高新技術的廣泛應用,使美國文化產業具備了向全世界擴充套件的“橋樑和利器”。技術對文化產品的作用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為文化產品的升級提供技術支援。科技是不斷進步的,而對於傳統文化品牌的創意性開發來講,科技進步的力量在於能夠從內容和載體上不斷創新傳統文化的表現方式,使傳統文化具有更生動、更形象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實現科技和文化的完美統一。(2)延長產業鏈條,提高文化貿易的盈利水平。由於文化商品具有投入成本高、複製成本低的特性,在投入大量成本塑造出受到顧客歡迎的創意文化商品後,以此商品為核心,帶動文化創意產業的多重應用,衍生創造出更多不同種類、形式的商品與服務,可以提高文化產業的多點盈利能力。紐約之所以被稱為“世界數字之都”,正是因為它具備了以“矽巷”為代表的文化創意、軟體開發和風險資金共棲的良好生態。(3)逐步改變文化貿易產品的贏利模式。一方面,技術創新促進文化產業的高速發展,寬頻技術、多媒體傳播、數字化與網際網路的興起,對傳統文化產業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原來憑藉渠道的壟斷優勢獲取高額利潤的地位已經不復存在,內容產業成為文化產業新的競爭的焦點,消費者需要什麼、消費什麼,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關鍵;另一方面,技術創新導致產業之間的界限區域模糊,出現了產業融合的局面,產業融合最為突出的表現就是電信、出版和廣播電視的產業鏈和業務邊界出現了融合,產業環境的變化也就決定了原有的商業模式已經不再適應現在的環境。因此文化品牌的開發應注重對科學技術的應用,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再現傳統文化的精華,積極發展數字電視、數字電影、網路遊戲和動漫高新文化產業;發展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組織形式和經營業態,不斷創新文化傳播的方式,從而提升全球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
(六)文化資源
在5 000多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民族文化,為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貢獻。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為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文化資源。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應當充分吸收傳統文化的滋養。中國的文化產品應當成為傳播民族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的有效載體,透過文化產品和服務貿易,來提升中國的國家文化形象,增強中華民族的親和力。
與此同時,我們要開展國際文化貿易,面對國際文化市場,就應當放開眼界,充分利用人類共有的各種文化資源。
歷史上,中華民族從來都是一個善於吸收其他民族優秀文化的、具有寬廣文化胸懷的民族。如在北京的歡樂谷中,既有歐洲文明的發祥地希臘文明、也有神秘瑪雅文明、亞特蘭蒂斯文明,更有中國的香格里拉文明,還創造性地表現了昆蟲世界的文明。在全球化的今天,很多優秀的文化傳統已經超越國界,成為人類共有的遺產,我們不加以充分利用和市場化開發,就會被他人佔盡先機。好萊塢透過對花木蘭、寶蓮燈等文化資源的開發,成功佔領了中國電影市場;而耳熟能詳乃至家喻戶曉的《西遊記》、《三國演義》的故事卻被美國人、日本人制作成動漫和遊戲而大賺其錢,這不得不說是中國人的悲哀。因此在挖掘中國文化底蘊,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加強智慧財產權保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