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部分(第3/4 頁)
軌》:“春縑衣,夏單衣。”《玉臺新詠。漢古詩一》:“新人工織縑,故人工織素。織縑日一匹,織素五丈餘。將縑來比素,新人不如故。”《魏書。食貨志》:“又河北州鎮,既無新造五銖,設有舊者,而復禁斷,並不得行,專以單絲之縑,疏縷之布,狹幅促度,不中常式,裂匹為尺,以濟有無。”宋莊綽《雞肋編》捲上:“單州成武縣織薄縑,修廣合於官度而重才百銖,望之如霧,著故浣之亦不紕疏。”
帛
絲織品的總稱。生帛稱縞、素、綃、絹,熟帛稱練。帛在古代不光用於服飾,還用於書畫。湖南長沙陳家大山楚墓出土的“穿袍服的楚國婦女”帛畫,是我國現存縑帛畫中年代最早的一幅。又,隋唐婦女服飾之一為披帛,又稱畫帛,以輕薄紗羅製成,上印花紋,長度兩米以上,披搭在肩,盤繞兩臂之間,後世披紅出於此。《周禮天官。染人》:“掌染絲帛。凡染,春暴練,夏纁玄,秋染夏,冬獻功。”鄭玄注:“染夏者,染五色謂之夏者,其色以夏為狄為飾。”唐樊綽《蠻書。蠻夷風俗》:“本土不用錢,凡交易繒帛、氈罽、金銀、瑟瑟、牛羊之屬,以繒帛冪數計之,雲某構色,直若干冪。”又:“帛曰冪,漢四尺五寸也。”宋趙汝適《諸蕃志。海南》:“髻露者以絳帛約髻根,或以彩色帛包髻,或戴小花笠,皆簪二銀篦,亦有著短織花裙者。”清祁韻士《西陲邊略。厄魯特舊俗寂》:“婦人辮髮雙垂,釣發用紅帛,在辮之腰帛間,綴以好珠瑟瑟之屬,望若繁星。”
綿
絲綿。中國很早用來絮衣。春秋戰國有錦面綿衣、繡絹綿袍。魏晉的裲襠,元明的比甲、背子,都有用絲綿絮的。《書。禹貢》:“'豫州',厥貢漆枲絺紵,厥賦纖纊。”孔傳:“纊,細綿。”晉幹寶《搜神記》卷十六:“至一大冢,木中有好婦人,形體如生人,著白練衫,丹繡裲襠,傷左髀,以裲襠中綿拭血。”《遼史。禮志六》:“五月重五日,午時,採艾葉和綿著衣,七事以奉天子,北南臣僚各賜三事。”明錢希言《戲瑕。同功綿》:“古樂府有‘絲用同功綿’。今吳興養蠶家,以兩蠶共作繭者,謂之同功綿,價倍於常。其絲以三繭抽為合羅絲,歲以充御服。”
紈
細緻光潔的絹。向為珍貴的衣料,所謂白縠之衣,薄紈之裡,即是。漢代宮廷以紈素為冬服,輕綃為夏服。以細絹製成的團扇,稱紈扇,常為古代女子所持。宋玉《神女賦》:“其盛飾也,則羅紈綺績盛文章,極服妙採照萬方。”《漢書。地理志下》:“'齊地',故其俗彌侈,織作冰紈綺繡純麗之物,號為冠帶衣履天下。”明沈德符《野獲編。婦女。婦人弓足》:“向聞今禁掖中,凡被選之女一登籍入內,即解去足紈,別作宮樣,蓋取便御前奔趨無顛蹶之患,全與民間初制服不侔。”清張岱《陶庵夢憶。秦淮河房》:“女客團扇輕紈,緩鬢傾髻,軟媚著人。”
縞
細白的生絹。歷史上以曲阜所產尤為輕細,稱魯縞。《書。禹貢》:“'徐州',厥篚玄纖縞。”孔傳:“玄,黑繒;縞,白繒。”漢司馬相如《子虛賦》:“於是鄭女曼姬,被阿錫,揄紵縞,雜纖羅,垂霧縠。”《漢書。韓安國傳》:“強駑之末,力不能入魯縞。”顏師古注:“縞,素也。曲阜之地,俗善作之,尤為輕細。”唐杜甫《憶昔》詩之二:“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絺綌
絺,細葛布;綌,粗葛布。都是將葛經過浸漬煮淪的加工法制成的。絺綌,指葛布衣服。這種由絺綌製成的衣服在我國很早就有了,《詩。葛覃》中說“為絺為綌,服之無釋。”古人暑天穿葛布單衣出外,一定要外加套衣,否則被認為不敬。《禮記。玉藻》:“振絺綌不入公門,表裘不入公門。”鄭玄注:“振讀為禪禪(單)也。表裘,外衣也。二者形且褻,皆當表之乃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