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頁(第1/3 頁)
《八千湘女上天山》
作者:盧一萍
文案:
1949年底,新疆和平解放後,共和國的決策者們命令駐疆二十萬官兵鑄劍為犁,墾荒屯田,紮根新疆,以改變自漢以降,歷代屯墾一代而終的局面,達到長治久安的戰略目的。但&ldo;沒有老婆安不下心,沒有兒子扎不下根&rdo;,如果官兵們的婚姻問題得不到解決,將影響這一戰略目標的順利實現。因此,決策者們決定徵召女兵解決這一問題,他們首先徵召了八千湘女。這些女兵大多是知識青年,其中有大學高材生,有國民黨將軍的女兒,也有大賈鉅富的千金。所有人都懷著青春的夢想,行軍數月,來到了遙遠的邊疆。從那時起,她們就開始在這蒼茫的大漠戈壁,演繹著一個又一個悲歡離合的故事,也演繹著她們的理想與追求,光榮與夢想。她們孕育了後代,也孕育了愛、寬容、大義和堅韌的精神,被譽為&ldo;新疆荒原上的第一代母親&rdo;。
這部報告文學採用&ldo;口述實錄&rdo;的形式寫成。它所報告的湘女的命運其實是八千湘女命運的縮影,是一部進疆湘女的集體回憶錄,一份由她們口述的文獻,一份歷史的證詞,是對已被塵封史實的首次全方位揭示,是對被抹殺了的大眾記憶的竭力恢復。
為採寫此書,作者歷時五載,三易其稿,先後到湖南、北京、四川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尋訪了上百位湘女。部分章節在報刊發表、連載後,反響強烈,曾獲中國報告文學大獎和崑崙文藝獎。
【,】
附:本作品來自網際網路,本站不做任何負責,版權歸原文作者!如侵權,請郵件聯絡。
把真實還給歷史
‐‐讀《八千湘女上天山》
梅里
在新疆有各種版本的關於解放初期兵團人的婚姻問題的故事,那麼事實究竟是什麼樣的呢?關心這一段歷史的人們,不能滿足於加工改造過的傳說故事,他們需要實實在在的歷史真實。
盧一萍的《八千湘女上天山》一直是我們所期待的。他為我們拂去並不久遠的歷史塵埃,讓我們看到歷史的真相。 這得力於他採用了報告文學的形式,因為報告文學的真實性品質擁有一種獨特的力量。不僅如此,他採取了口述式的文體,湘女的故事由湘女本人自己來講,其真實性更是不庸質疑。因而盧一萍&ldo;所報告的湘女的命運其實是八千湘女命運的縮影,是一部進疆湘女的集體回憶錄,一份由她們口述的文獻,一份歷史的證詞,是對已被塵封史實的首次全方位揭示,是對被抹殺了的大眾記憶的竭力恢復&rdo;。
以真實為本,以口述為形式,無疑對採訪的要求是很高的,作者沒有餘地、沒有取巧的空間,惟有老老實實地採訪到位。作者正是如此,他先是環塔克拉瑪幹沙漠採訪完南疆,再沿準噶爾盆地周邊採訪完北疆,行程兩萬公里。這完全是意料之中的,因為新疆實在太大了‐‐‐160萬平方公里,何況當年的湘女們都已退休,流散各地,很難尋訪。
因為是口述史,在寫作上就用不著玩花樣了,保持湘女的語言特點,梳理通暢就可以了,因而本文也無須在文字上多言多語。筆者只想談一談作者為了真實二字,所付出的勞動。
湘女黃群英1951年從長沙參軍,次年就因為車禍致殘而與其他湖南女兵失去了聯絡,盧一萍為了尋訪她,幾乎找遍了庫爾勒的大街小巷。為了找到湘女姚瓊華,他給很多女兵留信,讓見到她的人與之聯絡,由於被盧一萍的誠心所感動,姚瓊華專程從塔里木盆地趕到烏魯木齊,對作者講述了她的故事。令作者痛心的是很多女兵難以找到,有時候你風塵僕僕地趕了上千里路,見到的可能只是一座墳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