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十八)武狩內戰(第4/5 頁)
率軍北上收復門頭溝。
現在朱簡煥之所以沒有投降,原因就在於門頭溝,所以只要拿下門頭溝,一切問題都將迎刃而解。
九月初九,武狩帝釋出檄文,讓叛軍士兵放下武器投降,此前不明所以而不小心支援太子的將領如果願意投降,那也可以既往不咎,但朱簡煥也同樣釋出檄文,繼續散播武狩帝被吳王挾持的訊息。
同一天,東海海軍炮擊天津港,秦國公李守弼率湖廣、河南等上直六萬兵馬北伐。
西軍都督嶽濬率軍進攻天竺四省,北軍都督孫廷均領北軍六萬向山西、四川進攻。
南軍都督羅輔與其子羅昀分別守衛天竺、長江、湘江防線,東軍都督張炳忠率軍防守漠北、陝西、北直隸防線。
同時,朱簡煥命人不斷在軍備密庫爆破牆體,試圖從中取出大明曆代先帝庫存的先進武器。
諸藩眼看戰事開打,印度廝當的秦、周、蜀、晉、趙等大藩紛紛上奏,請出兵策應北軍與西軍,但武狩帝擔心諸藩會趁機在天竺四省培植自己的力量,因此不予批准。
九月初十,北軍都督孫廷均率軍入川,攻下劍門關,綿陽及成都、重慶一帶的守軍見狀立即投降。
同時,由於西軍都督嶽濬之父為前任南軍都督嶽鍾琪,因此天竺四省之兵大多不抵抗式投降,但很快被防守在西線的羅昀鎮壓。
九月十五,李守弼率裝甲卡車突入門頭溝,但被門頭溝左右山上的炮群擊退。
九月十七,東軍都督張炳忠抽調東北兵馬盡數入北直隸,李守弼被擊退至保定。
海軍由於沒有足夠的裝甲卡車,因此無法向北京進攻。
九月二十五,齊王朱伯沐向西安傳送電報,希望讓齊國下場,及時收復門頭溝,但武狩帝不允。
得知武狩帝不允齊國參戰的訊息,首輔李子任連番上疏請求武狩帝批准齊國出兵,吳王朱簡炡亦上疏贊同。
然而遭遇長子背叛的武狩帝此刻已經聽不進去任何勸告,執意要憑藉大明自己的力量來平叛。
時間進入十月,雙方各自的力量嚴重不足,大明尚可以以“平叛”的名義募兵,但叛軍卻已經開始靠高額軍餉來進行徵兵。
西軍與北軍在中原的裝甲車、火炮嚴重不足,而上直又有三分之一參與反叛,因此戰線一直僵持在居庸關、保定、天津、固安、太原一帶。
除此之外,伴隨著東軍都督張炳忠率領大規模裝甲卡車出現在河套平原,北軍只能依託長城與陝北高原被動防守。
西南的嶽濬雖然率軍突入印度廝當,但南軍副都督羅昀卻與他在恆河交界處僵持,一時間難分勝負,雙方都讓認為自己是正義之師。
臘月,經過三個多月的擴軍,明軍擴軍至九十二萬,叛軍擴軍至八十三萬,各地軍械局之中的軍械被雙方揮霍殆盡,大明曆代先帝積攢的數億兩積蓄也被揮霍大半。
武狩十二年正月初五,叛軍開啟軍備院密庫,大量未曾見過的軍械和存放其中的資料及生產線被搬運出。
得知軍備院密庫被開啟,武狩帝下令不惜一切代價奪回北京。
二月初五,明軍北線戰場發動“華北戰役”,二十四萬明軍在秦國公李守弼的指揮下向北京進攻,叛軍上直都督李黃來指揮十五萬叛軍防守。
起先明軍數次向房山、固安、通州等地發起攻擊,叛軍節節敗退,北京第一道防線被突破。
二月十二,朱簡煥緊急調張炳忠及其麾下十二萬叛軍從河套回援北京。
二月十七日,明軍奪回門頭溝,然而裡面的諸多學士及所有物資均被朱簡煥運往瀋陽軍械局。
三月初一,朱簡煥在張炳忠的建議下決定放棄北京地區,撤回瀋陽,以戰略縱深換取時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