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頁(第1/2 頁)
宋將劉 率兵不滿兩萬,為遮蔽江濰,採納順昌知府陳規的建議,決心依託順昌城池,攻守兼備,積極防禦。五月二十五日,金兵前鋒距順昌三十里紮營,宋軍乘敵不意,以千人夜襲,首戰告捷。二十九日,金兵三萬迫臨城下,宋軍大開城門,乘敵遲疑不敢冒進之機,突然出擊,大敗金兵。六月初二,宋軍又以五百勇士夜襲金營,再挫金兵。初十,金都元帥兀朮率十萬鐵騎猛攻城門,宋軍嚴守不出,利用城高水深的有利條件大量殺傷敵人。時值盛暑,金兵身著鐵甲,疲憊不堪。加上宋軍在水和草裡施毒,不少金軍兵馬中毒病倒。宋軍抓住這一戰機,又主動出兵襲擊金營,大敗金軍。兀朮見順昌城堅,屢攻不下,不得不改變決心,企圖長期圍困,於是移營城西,掘壕列陣。是日大雨,平地水深尺餘,宋軍抓住戰機,再次大舉夜襲,重創金軍。致使金軍元氣大傷被迫撤兵,順昌保衛戰至此結束。順昌之戰宋軍之所以能取得巨大勝利,關鍵就在於善於抓住戰機,主動出擊,以攻助守。真可謂深得守城之道也。歷史上,象順昌保衛戰這樣的成功戰例枚不勝舉。與此相反。城戰中因只守不攻,消極防禦而導致城破國亡的悲慘結局也是不乏其例的。
公元409年,東晉軍隊攻打南燕國都廣固(今山東益都縣西北)。因廣固城&ldo;四周絕澗,阻水深隍&rdo;,一時難以攻下,晉軍變攻為圍,企圖逼燕投降。當時,廣固城內尚有數萬兵力。一些守將認為,不能&ldo;閉門待盡&rdo;主張&ldo;主動出擊,背城一戰&rdo;。而樂浪王慕容惠卻認為,晉軍乘勝,氣勢正盛,&ldo;敗軍之將,何以御之&rdo;,決定閉門不出,寄希望於後秦援兵。結果,燕軍不出,秦兵不到,廣固城雖屯重兵,終因傷亡日多,久圍缺糧、疾病成災,眾將士紛紛出城降晉,廣固城在8個月之後為晉軍所破。燕王公以下3000人被殺,廣固城池被毀,慕容惠也為晉軍追殺,南燕遂亡。燕軍失敗的教訓說明,消極坐守,徒耗時日,縱有堅城可依,重兵可用,也逃脫不了失敗的結局。許多正反兩方面的事例證明:攻守兼備,以攻助守是古代城防作戰的取勝之道。
三、力挫敵人于堅城之下是古代城防作戰的基本目的
在數千年的古代戰爭裡,為保證城市免遭破壞和侵佔,保護城鎮居民的財產和安全,古代軍事家在城防的作戰指導上十分強調在堅城之下徹底粉碎敵人的攻城企圖。
堅城之下是以冷兵器為主的古代城防作戰決勝的主戰場。縱觀古代城戰的歷史不難看出,古代城防作戰具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防禦縱深淺近,城下爭奪激烈。古代城防作戰的防禦縱深都比較小,除非城外有十分險峻的地形可以利用,通常情況下,城市防守者都採取重兵守城,遊兵襲擾,守攻結合,近距殲敵的戰法,利用敵越壕攀牆、行動不便之際給於其大量殺傷,堅決不讓敵人突入城內。二是城內防禦薄弱,城破則敗。由於高牆深池在古代城防作戰中的作用十分突擊,古人在重視&ldo;高城堅壘&rdo;、&ldo;我城池修&rdo;的同時,常常忽視城市內的防禦。從古代城市的建築結構看,這一時期的城市除有城牆和護城河作為城市的屏障可用防禦作戰外,城內很少有專門的防禦設施和障礙,因而城池一旦被破,防守者就無&ldo;立足之地&rdo;,堅持抗敵十分困難。所以,在古代城戰中,無論防守者固守多長時間,攻城者只要把城池開啟口子,突入城內,防守者往往軍心大亂,無力抵抗,即使城內還有重兵,也只能棄城而逃,難以挽回失敗的結局。例如,公元1366年11月,朱元璋兵進平江(今江蘇蘇州)。
在前後8個多月的時間裡,朱軍使用各種攻城器械連續攻城,都被守城將士打退,鈍挫於平江城下,後來,朱軍改變戰法,以少量兵力佯攻兩翼,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