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頁(第1/3 頁)
在會戰期間,德軍為了配合地面進攻,使用1600架飛機進行長期猛烈地空襲,把工廠、糧庫、電站、住宅和軍事設施作為轟炸的主要目標,對堅守城市造成了相當大的威脅,蘇聯除了調集大量航空兵和高炮部隊對付德軍的大規模空襲外,在市區採取了一系列民防措施。一是在戰前建立了民防機構‐‐&ldo;地方防空司令部&rdo;,組織了有18萬人參加的防空專業隊伍;二是在全市構築了可容納159萬人的防空工事;三是有計劃地疏散了174萬人,遷走了133個企業;四是實行了嚴格的燈火管制,規定了空襲警報訊號,並對全市16‐‐60歲的居民進行了防空知識訓練。這些民防措施,對減少空襲殺傷破壞起了重要作用。如在德軍轟炸最激烈的1941年9、10兩個月中,德軍飛機突入市區上空投彈9300枚,3萬餘噸,佔整個會戰期間德軍投在市區炸彈量的30%。但由於民防措施得力,這兩個月被炸死炸傷的共有6536人,平均受彈一噸只傷亡02人。這比英國、德國、曰本的傷亡比例都小得多。列寧格勒的成功經驗充分證明:有效的民防措施,對取得城市保衛戰的勝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外國城市民防的情況
現代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和在軍事領域的廣泛應用,使得現代戰爭同過去相比,戰爭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出現了許多新的特點。特別是大量破壞性大、射程遠、精度高的現代常規武器和飛彈武器的出現,戰爭雙方都擁有了能打擊對方深遠後方經濟軍事目標、大中城市、摧毀戰爭潛力的強大手段,使前後方明顯的界限不復存在。由此,現代戰爭就出現了兩個突擊的特點:一是後方居民的傷亡大大增加了,並遠遠超過了軍人的傷亡人數。如韓戰中軍民傷亡比例是1:5,越南戰爭中為1:20。這些比例遠高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軍民傷亡1:1的比例,據專家估計,未來戰爭中軍民傷亡的比例可能達到1:100。二是後方城市、經濟目標已成為戰爭雙方打擊的重要戰略目標。這是因為,大量現代化武器裝備在戰爭中的廣泛運用,使得戰爭的消耗大大增加,戰爭對後方的依賴也隨之增強。
在海灣戰爭中,由於美國投入許多昂貴的高技術裝備,其軍事消費十分驚人。據美國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主席薩姆●恩納宣佈,美軍在海灣戰爭中每天耗資近10億美元,海灣戰爭如果持續半年,需耗資2000~2500億美元,如果打一年,則需要3500~5000億美元左右。如此巨大的耗資,沒有強大的經濟能力,沒有很高的工業生產能力和科學技術水平,是難以維持一場現代戰爭的。所以,戰後各國都十分重視消滅敵國軍事經濟潛力。為達到摧毀戰爭潛力的目的,軍事強國都把對方的大中城市,工業區、交通樞紐等,列為打擊的主要戰略目標。為此,各國把保護居民的安全和經濟目標的安全的民防,作為一個戰略問題加以對待。許多國家認為,在現代戰爭條件下,沒有強大的民防,任何國家都無法生存下來。民防是&ldo;整個戰略威懾力量態勢中的一個必不可少的部分&rdo;,&ldo;是關係國家安危的最主要的戰略措施&rdo;,&ldo;總體防禦的支柱&rdo;,民防對戰爭的勝負影響很大。
隨著民防的戰略地位和作用的提高,從50年代以來,民防已成為某些軍事大國謀求世界霸權,爭奪軍事優勢的重要領域。北約和華約都把加強民防措施作為國防政策和進行戰爭準備的重要內容,進行長期建設,從而把民防推向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在許多國家,民防不但有了而定的組織,還建立了常設的民防部隊,裝備了現代化的民防器材。有的國家還以法律形式把民防活動固定下來,明確了民防的地位、職能、任務,規定了公民的民防義務。如英國、美國、法國、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