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頁(第1/2 頁)
吳起的治軍方略,主要有三個特點。一是軍紀嚴明。令行禁止,紀律嚴明,才能出戰鬥力。有一次,兩個士兵沒接到命令就擅自出擊,結果立了功回來,不僅沒得到封賞,反而被吳起斬首。二是言而有信。有個成語,叫&ldo;移木建信&rdo;,說的是商鞅變法時,為了取信於民,就在市場的南門立了一根木桿,旁邊貼著告示說:&ldo;誰能把這根木桿扛到北門,就賞他十金。&rdo;大夥兒看了告示,個個雲山霧罩,搞不清怎麼回事:把木桿扛到北門輕而易舉,這個勞務費無論如何也不值十金啊。肯定是上邊吃飽了撐的,瞎忽悠。商鞅一見,又把賞格提高五倍。有人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扛走木桿,果然拿到了黃澄澄的五十斤。這一下,政府的威信隨之樹立。
據史料記載,吳起身上也有類似的故事。西河本來是秦國的土地,居民也都是秦人。吳起為了讓他們信任自己,就在南門立了一根柱子,說:&ldo;誰能放倒柱子,就提拔他為上大夫。&rdo;剛開始也是沒人相信,後來有個人站了出來‐‐反正即便上邊說了不算,他也不會有啥損失‐‐沒想到,還真被封了官兒。
柱子倒了,吳起的威信立了起來。這個故事跟商鞅的&ldo;移木建信&rdo;,有太多相似之處,很難說清版權的歸屬。按照道理,吳起在先,商鞅在後,似乎應當歸於吳起。不過事情是古人做的,歷史卻是後人寫的。筆頭子一歪,張冠李戴是常事。所以我們暫且放下這個故事,看看明人宋濂在《龍門子凝道記》中,對於吳起守信的記載。說的是吳起外出,正好碰到一個老朋友,就要請他吃飯。朋友說:&ldo;行啊,等我回來吧。&rdo;吳起說:&ldo;那好,我在家等您。&rdo;結果吳起等得太陽花兒都謝了,直到天黑,也沒見朋友的影子。怎麼辦?有約不來,吳起也就不吃晚飯。直到次日一早,他派人請來朋友,這才跟他一起,把晚飯和早飯一同吃掉。
宋濂後面有這樣的議論:&ldo;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軍歟?欲服三軍,非信不可也。&rdo;就是說,吳起之所以不吃飯等待朋友,是怕吃飯的同時,也食了言。果真如此,三軍將士還能不信服他麼?要取信三軍,必須言而有信。
吳起治軍的第三個特點,是善於使用精神激勵。拿破崙曾經說過:&ldo;給我足夠的勳章,我就能征服地球。&rdo;吳起也深諳此道。西河地區是秦魏雙方的必爭之地。對於秦國而言,過了西河,往西就是遼闊的渭河平原,無險可守。魏軍兵鋒所指,甚至連秦國的國都,都會受到威脅。正因為如此,雙方的攻伐,從來都不曾停止。為了激勵士氣,吳起請魏武侯‐‐當時魏文侯已經死去‐‐親自出面,舉辦慶功宴會。他讓立上功的將士坐前排,使用金、銀、銅等貴重餐具,豬、牛、羊三牲俱全;立次功者坐中排,貴重餐具和食物適當減少;無功者坐後排,只能用普通餐具。宴會結束後,還要在大門外論功賞賜有功者父母妻子。對死難將士的家屬,每年都派使者慰問。
第20節:他動了誰的乳酪(5)
這個方法,一施行就是三年。公元前389年,秦國調集大軍,攻擊東進道路上的咽喉要地陰晉,也就是今天陝西華陰的東部。警報傳到河西,立即有數萬魏軍士兵,不等將令下達,就自行穿戴甲冑披掛整齊,準備參戰。吳起請求魏武侯,派五萬名沒有立過功計程車兵,由自己率領反擊秦軍。武侯照準所請,並加派戰車五百乘、騎兵三千名。出戰的前一天,吳起發布將令說:每個人都要跟我一起,奮勇作戰,無論車兵、騎兵還是步兵。&ldo;若車不得車,騎不得騎,徒不得徒,雖破軍皆無功!&rdo;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