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頁(第1/3 頁)
寧錦大捷(1)
袁崇煥與皇太極彼此心照不宣,在和談的幌子下,都達到了各自的一半目的:袁崇煥修好了錦州,但大小淩河尚未竣工;皇太極只屈服了朝鮮,毛文龍則毫髮無損。 各自達到目的,難免圖窮匕見。當年五月初六,皇太極撕破臉皮,以&ldo;明人於錦州、大淩河、小淩河築城屯田&rdo;,缺乏和談誠意為藉口,親率主力西出瀋陽,進攻寧錦。十一日,大軍開到錦州,距城一里紮營。此時太監紀用監軍,總兵趙率教駐守錦州,負責築城。朝廷已派尤世祿前來替代,並派左輔為前鋒總兵官,駐守大淩河,但尤世祿還沒到位,左輔也沒趕到大淩河,敵軍已經開來。左輔隨即撤入錦州,趙率教則派人出城,藉口和談拖延時間。這樣的和談當然不可能有結果。只是後金連攻數日死傷慘重,依舊被堅城大炮所拒。 面對趙率教雪片般的告急文書,以及朝廷催促出兵解圍的命令,袁崇煥絲毫不為之所動。是畏敵避戰嗎?當然不是。敢於單騎閱塞、夜穿山嶺的人,怎會缺乏膽量。確切地說,袁崇煥的問題不僅不是膽量小,恰恰相反,就在於膽量太大。否則後來何至於此。 眾所周知,後金騎兵縱橫無敵,明軍大炮威力巨大。離開堅固的寧遠與皇太極野戰,毫無疑問是以己之短,博敵之長。果真如此,王化貞廣寧慘敗的悲劇,很可能再度上演。所謂上兵伐謀。既然後金軍隊擅長圍點打援,那麼不去湊這個熱鬧,就是最佳選擇。 從寧遠到錦州,要經過松山、塔山、杏山等多個城堡,基本相當於一個串聯電路。串聯電路不同於並聯電路,任何一個節點出現問題,都會斷路。民國末年,林彪指揮東野打錦州,具有陸海空優勢的國民黨軍最終還是被擋在塔山之外,可謂借鑑。 袁崇煥於是上疏朝廷道: &ldo;奴圍錦州甚嚴,關外精兵盡在前鋒,今為賊攔斷兩處,夷以累勝之勢,而我積弱之餘,十年以來站立不定者今僅能辦一守字。責之赴戰力所未能,且寧遠四城為山海藩籬,若寧遠不固則山海必震,此天下安危所繫,故不敢撤四城之守卒而遠救……&rdo; 一句話,他認為當前憑寧錦兩軍的實力,不足與敵軍決戰。 大約是受到的壓力太大,或者是他想換個方法提醒朝廷,不能拿出所有的家當跟敵軍賭博,後來他又這樣說道: &ldo;臣意責令三屯總兵孫祖壽,於薊鎮挑選馬步精兵一萬五千而任其自擇。關外精銳已絆於錦,今只可五千合之寧城三萬五千人,人人精而器器實,滿、孫二帥直則為前後,橫則為左右;總兵尤世祿為前鋒,臣自行勁後……決一死戰以達錦州,又合錦之兵馬奮擊,令夷匹馬不還。拼此三萬五千人以殉敵,則敵無不克。&rdo; 拼光寧遠的三萬五千人,不惜殉敵,別說朝廷,就是總督閻明泰也不能答應。他這樣奏報朝廷:&ldo;今天下以榆關為安危,榆關以寧遠為安危,寧遠又依撫臣為安危,撫臣必不可離寧遠一步。而解圍之役,宜專責成大帥。&rdo;這個建議得到首肯,詔令&ldo;寧撫還在鎮,居中排程,以為後勁。&rdo; 根據這個精神,袁崇煥命令滿桂和祖大壽帶領四千精騎前往增援,自己並未出動。而滿、祖二將推進到笊籬山一線,便被後金軍隊阻截,只得退回塔山。不親自增援,並不意味著置錦州於不顧。袁崇煥致信趙率教,聲稱&ldo;調集水師援兵六七萬,將至山海關,薊州、宣府兵亦至前屯,沙河、中後所兵俱至寧遠。各處蒙古兵,已至臺樓山&rdo;。&ldo;巧&rdo;得很,使者被後金俘獲。皇太極一見,立即收縮兵力,聚集於城西,以防援軍。就這樣,拖到二十六日,後金已在錦州城下耗費十五天時間。時值酷暑,人馬疲憊,士氣低落。皇太極無奈,只得兵分兩路:一部在錦州城外鑿壕溝三道,以為包圍;皇